蚯蚓尋寶記

採訪 比恕依‧西浪
攝影 葉鎮中 張國樑

說到蚯蚓,你會有什麼樣的印象?蚯蚓可以當作垂釣的魚餌?蚯蚓是「天然的耕耘者」?或是滂沱大雨之後,蚯蚓爬出地面的印象。或許你也不知道,小小的蚯蚓也會為生態帶來危機。

近年來,台灣鎘污染、石油污染和多氯聯苯等的土壤污染問題層出不窮。在土壤裡生活的蚯蚓,以其中的有機物及植物的嫩莖葉做為食物,在進食時,會吸收重金屬及農藥。正因為如此,蚯蚓成了最佳的土壤環境記錄者,未來除了可能肩負著台灣環境監測的重要工作之外,也可能成為改善土壤污染的重要工具。

從民國六十二年爆發鎘污染之後,台灣農地受重金屬污染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相關單位卻始終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學術界也是直到近幾年才開始展開土壤復育的研究。而拿著自製的蚯蚓地圖,台大動物學系無脊椎實驗室博士班及碩士班的學生們,利用蚯蚓進行土壤復育計畫。

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跟其他的蚯蚓交換受精卵,以進行繁殖下一代的工作。長出環帶的蚯蚓,才算是成熟的蚯蚓。國內蚯蚓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關於蚯蚓的種類鑑定、生理和生活史還沒有完整的紀錄,不過蚯蚓的資料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這一群專心採集蚯蚓的研究生,是未來將蚯蚓運用在環境監測的尖兵。從初期的製作台大蚯蚓地圖、實驗室裡養殖蚯蚓,以及研究蚯蚓種種的工作,都讓他們與蚯蚓越來越密切的關係。

雖然蚯蚓的研究,為土壤重金屬污染帶來一線曙光,但仍是一條漫漫長路。土壤污染的防制工作,不僅耗費研究人員的心思,也要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而且未來成效如何還不得而知。如果能夠在早期避免農地受到污染,有效處理工業農業分區用地、做好工業污染防制,才是治本的上上之策。

地點
集數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