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小見大

近百年來的工業文明可說是奠基在石油之上,然而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地緣關係與供應上一再出現的危機,也亦發顯現出目前『石油文明』的脆弱。台灣石油99%仰賴進口,卻又是石化工業的大國,在建立起以石油為基礎的產業與生活時,我們兌換了什麼?

美英攻打伊拉克的號角聲引起全球反戰的聲浪。這波反戰的聲浪中有一句鮮明的口號是「反對鮮血換石油」,點名了在反恐戰爭的名義背後,爭奪石油生產的權力佈局。且看看以下數據:伊拉克是目前世界第三大產油國,每日有250萬桶的原油產量﹔而美國 是全球消耗石油最多的國家,石油消耗量佔全球的28%,但美國的石油儲藏量只占2.7%,美伊戰爭的背後隱藏著多少石油的利益?

陽光、空氣、水,是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生存的要素還要再加上一個,就是石油。或許你以為,只有去加油站加油的時候,才跟石油有了接觸,其實放眼望去每一項贈品,每樣你所看到的東西,都與石油息息相關。以紡織品來說,目前全世界大概有85%左右的紡織品是屬於人造纖維的材質,它的原料都是來自於石油。

一座合成纖維工廠所佔的土地大約是一個足球場,一年可生產的纖維有九萬公噸,如果要改種棉花的話,需要的土地是1600平方公里,比起台灣還要大,這樣計算起來,人造纖維的成本比天然纖維便宜太多了。現在我們舉目所見的世界,從食物到醫藥、化妝品、衣服、玩具,幾乎全部都跟石油有關,所以有人說,現代人根本是”碳氫化合人”。而掌握了石油,也等於掌握了現代人的咽喉。

石油究竟是什麼?原來,石油是一種由碳與氫所組合而成的元素,每一滴石油的生成,都是過去地球上生物遺骸的累積。讓我們回溯到五六億年前的寒武紀,當時生物的遺骸沉積到地層之中,經過千萬年的時間,大約只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在二、三千公尺深的溫度及壓力下,能夠形成石油的前身—油母質,此後還得再等千萬年才能生成足夠量的石油,得以離開生油岩層向儲油的岩層移棲。

石油經過上億年的時間生成,卻在近百年的時間被人類急速地消耗。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在整個二十世紀,世界人口成長了四倍,但能源消耗卻增加了十六倍,在1973年到1997年短短的25年間,全球能源總需求就成長了百分之六十。如果我們以目前的速度繼續消耗石油,最慢再五十年左右,就可以預見石油耗竭的危機。然而一直到現在,我們對石油的使用仍然相當揮霍。另一方面,石油的使用也使得地球環境付出重大的代價,過去五十年間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四倍,導致全球溫室效應,然而,石油價格卻並沒有反映污染的代價。

台灣99%的石油仰賴進口,然而在台灣石油卻比礦泉水還要便宜,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台灣的能源價格相較於鄰近國家來講是比較便宜的,與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比較起來,我們的油價便宜了42%,大約只有他國的半價而已。石油與能源價格過於便宜,也影響了我們節約能源的績效。

梁啟源建議,將使用石油的外部成本(包括環境成本)反映在油價之中,建立綠色租稅的制度,從制度面來鼓勵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替代能源的發展。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課徵“碳”稅。根據梁啟源的計算,每排放一公噸二氧化碳的成本,對於GNP(國民生產毛額)的影響,高達兩千元台幣,而過去這些成本卻不被計算在內。另一個鼓勵節約能源的方向是將汽車燃料使用費從隨車課徵改成隨油課徵,使石油稅賦更為合理化。

地點
集數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