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台北市」相關文章
隔音牆,不隔音?|體檢公路隔音牆效果
隔音牆到底能隔掉多少音量?國道新建工程局副局長邱琳濱表示,能查到的數據是3分貝到5分貝。而海洋大學造船系教授王偉輝分析,電話鈴聲和電腦鍵盤敲打聲,平均是60到65分貝,窗外小鳥的叫聲,是30到40分貝。因此,台灣隔音牆所能減低的,竟然只有小鳥叫聲十分之一的音量。
惡整基隆河斑龜|基隆河整治工程
基隆河,一條被大家視為毫無生機、只留下洪水惡夢的河流,其實還殘存著一種本土的水族生物──斑龜,堅毅地固守著已經面目全非的家園,不過牠們的惡運還沒有結束,這一次要面對的大敵,可能連牠們也招架不住。然而除了外來種以外,基隆河就只剩下斑龜了,被公認為淡水龜權威的陳添喜博士卻發現基隆河的斑龜正在慢慢地銳減當中。
禁入家園(下)|引進外來魚種缺乏管制恐釀生態浩劫
吳郭魚成功入侵台灣溪流, 改名「台灣鯛」, 已經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 琵琶鼠稱霸高屏溪與冬山河也早己眾所皆知; 食人魚、巴西龜、鱷魚等水族弟兄在水庫河流中出沒, 也偶爾成為茶餘飯後的新聞。人們為了休閒為了娛樂, 開啟了食用魚與經濟魚的市場; 為了嘗鮮為了好奇, 帶動了業者的試探與炒作。這個外來魚種交易買賣的自由市場, 早就超乎想像地龐大, 大到市面上90%的觀賞魚都是禁止輸入的魚種、大到一條魚的身價高達數十萬元、大到業者趨之若騖、大到政府單位束手無策。你說, 溪流裡怎麼可能不會有愈來愈多的外來魚種?
都市靜脈之旅|讓資源在城市循環
如果將都市看成是一個有機體,如果它也有動脈與靜脈,那麼,清潔隊與拾荒者就是扮演著血球的角色。自從清潔隊開始做資源回收以後,住在蘆洲的劉阿伯面臨快要收不到東西的窘境,而這也是許許多多拾荒者面臨的困境。從最早期拾荒者與清潔隊的合作共生,到目前兩個體系之間的相互衝突,政府部門在大力推動資源回收之時,並沒有有效地整合在民間運作已久的拾荒體系。
【納莉颱風】碧山里的那幾天
去年的納莉颱風,漲潮加上大量雨水,讓台北市成了水鄉澤國,四處可見坐著橡皮艇在台北航行的救難人員,隨水漂浮的不只是等待救援的災民,還有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去年撥了一點空,去探視一個住在內湖碧山里的朋友,一進入巷道,又被堆得一層樓高的垃圾阻檔在外,繞了一點路終於找到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