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餵剩食防豬瘟?|對養豬產業的衝擊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顏子惟
剪輯 陳添寶

9月1日起,為了防堵非洲豬瘟病毒擴散,農委會規定剩食不能餵豬。台灣剩食每天約兩千噸,當中有六成是熟廚餘,原本是運往養豬場,不能進豬場的剩食,要改去哪裡?邊境防守、境內防疫與剩食去化,是否能因為這場危機,找出更好的運作模式呢?

跑了幾個合作點,載滿剩食,黃先生前往台中市政府環保局的指定地點掩埋,現場有四台車正在傾倒,他得先在一旁排隊。大太陽下,剩食只能以人力傾倒,大的一桶兩百公斤,小桶的六十公斤,直接運來的剩食,沒經過處理與分類,生熟混雜,水分含量相當高,甚至還有塑膠袋。從9月1日剩食禁入豬場才過十多天,掩埋場兩座三米深的儲坑,已經倒滿一半以上。

龐大的廚餘量 成為環保單位沉重負擔 

載運剩食十多年的陳先生,就近前往另一個指定地點,這有一套破碎脫水設備,能減少體積,以十五桶為例,處理後能減少六桶的體積。進入系統的剩食,第一關先濾掉水分,第二關由人力將塑膠袋、金屬餐具等雜物去除,第三關進行破碎,十五桶剩食需要半小時左右的處理時間。可惜不是所有掩埋場都有這樣的脫水設備,全台目前只有五十一套。

掩埋場的儲坑底部,鋪有一層防水布,剩食汁液會順著管線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業者完成傾倒後,環保局會以二氧化氯,消毒車輛與人員的鞋底,避免病毒被帶回養豬場。

大部分的剩食清運業者,本身就是豬農,在都會區與養豬場間,建立了獨立的收運系統,禁餵剩食的這個月,如果業者沒有維持清運,龐大的剩食清運量,環保單位其實無力承擔。

台中市環保局副局長陳政良表示,農委會這次的禁令讓環保單位手忙腳亂,最亂的部分是收運,還好80%的業者願意照舊收運,由農委會補助油資,環保單位才有喘息的機會。

透過生質能發電、高效能廚餘處理增加廚餘去化管道 

台中市每天大約有300噸剩食,這個月情況緊急,大部分以掩埋處理,其中有10公噸,送往位在外埔區的生質能發電廠。這座發電廠原本每天處理100噸生廚餘,9月起添加10%,也就是10公噸的熟廚餘。台中外埔生質能廠副廠長吳志煌說,一開始用小量的方式,因為需要漸進式添加熟廚餘,讓厭氧系統慢慢習慣。未來,台中市環保局以將熟廚餘提升至50%為目標,第二期的建廠規劃將以熟廚餘為主。

台中生質能廠

焚化爐處理量能充足的縣市,例如台北市與新北市,這個月的剩食,是直接焚燒。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迪說明,進到焚化廠不是馬上投入焚化,而是用焚化廠的儲坑,把水分瀝乾,100公噸的廚餘自然靜置三到七天,投入焚化時不到10公噸的量。

同樣是都會區的新竹市,一部分剩食也是進焚化爐焚燒,另一部分則是調高高效堆肥廠的處理量。傳統堆肥場在開放空間堆置剩食,需要兩、三個月才能做成堆肥,新竹市的快速高效堆肥廠,只要二十四小時就能完成,而且出料能直接進入農田。

新竹市的高效廚餘處理廠

這次緊急情況,清運的部分,大多由養豬業者與清運業者承擔,環保單位則是提供174個指定地點來接收,60%走生質能或堆肥,40%走掩埋跟焚化。

如果時間拉長,還能找出多少地點掩埋?產生的堆肥是否能消化?發電後的沼渣、沼液,去化量能是否足夠?現有設施,哪些能加以善用?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建議,要趕快把高雄、台中、八里等污水處理場的閒置消化槽活化,來處理廚餘。他也質疑,非洲豬瘟是透過肉品傳播,廚餘不是全部都是肉,也有很多蔬菜和蛋,拿去養豬有問題嗎?

原本剩食餵豬的模式,為什麼必須暫停?”

非洲豬瘟病毒入侵全球六十八個國家,亞洲有十四國成為疫區,除了日本與台灣。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說明,非洲豬瘟死亡率高,最高可以到達100%,沒有預防針可以打,沒有疫苗,只要進到豬場,唯一方式就是撲殺。

其實,只要食材煮熟,非洲豬瘟病毒就不具傳染力。2018年底,農委會要求業者必須添購蒸煮設備,以中心溫度攝氏九十度,蒸煮一小時為標準。做到的業者,才能取得環保署的再利用檢核資格,總共列管676家養豬場、43萬頭豬。然而蒸煮設備需要上百萬經費,具有一定規模的豬場才有能力設置,2019年至今,因為這項規定,已經有三分之一的豬農離牧。

廚餘餵豬前須高溫蒸煮九十度以上,煮一小時

取得再利用檢核的676家業者,兩年多來沒有違規,卻在這次緊急事件中,突然被禁用剩食。不但成本增加,還被視為防疫破口,讓業者感到相當委屈。台灣本土黑豬自救會總幹事曾仁德認為,廚餘養豬戶做了那麼多廚餘去化工作,沒有被瞭解和認同,這個時間點還要背負那麼多壓力指責,是不公平的。

廚餘剩食養豬的風險何在 禁用廚餘餵豬的衝擊

不過,非洲豬瘟病毒在冷凍生肉上,能存活一千天,農委會擔憂的是,設備不符規定的小規模豬場,萬一沒有落實蒸煮,可能讓豬隻吃到帶病毒的生肉。禦敵從嚴,因而規定所有豬場都不能使用剩食。

全台有六千多個養豬場,在676家合法以剩食養豬的業者外,9月1日之後,農政單位查獲27個小規模豬場違規。雖然大部分豬農都願意配合政策,只是代價不小。

清運的部分,農委會補助一台車一個月25000元油錢。飼料方面,一個月一頭豬補助500元,如果以後完全改吃飼料,一頭豬補助2500元。國內餵剩食的大多是黑毛豬,飼養期要一年兩個月。

屏東縣內埔鄉農會毛豬產銷班第三班長徐居正說,前年1公斤玉米大概7到8元,現在已經漲到11到12元,成本增加30%。彰化養豬業者羅志雄表示,本來熟廚餘占飼料來源八成,現在料不夠,本來一天餵兩餐,變成餵一餐。

台灣黑豬的飼養模式,種豬與寶寶大都在屏東,四個月大的寶寶再送到中部與北部的肉豬場,接續飼養八個月左右,育成時間長,加上腸道特殊,一直以來都以剩食餵食為主。

屏東縣內埔鄉農會毛豬產銷班第三班前班長邱予辰說,下游客戶在中北部,如果禁止廚餘養豬,成本增加導致客戶不養,母豬生出來的小豬就沒市場,對六堆黑豬保種影響很大。台灣大學朱有田教授發現屏東六堆地區的黑豬,經過客家族群長期的淘汰選拔,演化成獨立品種,能吃剩食、適應在地氣候、抗病性高,並且肉質特殊,十多年來,一群豬農努力為六堆黑豬保種。

屏東縣內埔鄉農會毛豬產銷班第三班第一任班長謝旭忠說,台灣本土黑豬因為吃剩食,延長飼養時間造就自然熟成,不飽和脂肪酸高達70.5%,台灣唯有本土的六堆黑豬特色化,才能面對規模化的競爭。

家豬從野豬馴化而來,剩食餵豬也從人與家豬建立關係的最初延續至今,無論從文化脈絡、經濟成本或環保面向,剩食餵豬都有好處。

朱有田教授說,豬很像撲滿,把剩食分給豬食用轉換成蛋白質,比起生質能源轉換成肥料,效能是最好的、碳排放也是最低的,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餵食模式更符合現代生物安全需求,養豬設備和人才培育、生產供應鏈、末端產銷通路的冷鏈屠宰精進化,這些全盤考量才有辦法提升產業。

台灣每年兩千億的豬肉市場中,黑豬市占率10%,如何在疫情危機中,安全使用剩食、保住黑豬?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陳文卿博士建議,集中蒸煮、集中配送,將剩食做成液態或乾燥化的飼料。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如果能有效集中蒸煮,樂見其成。

邁向中央蒸煮,有許多關卡要突破,首先需要法源。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迪說,現在剩食是走廢棄物清理法再利用的角度,廚餘飼料化到農政單位的防疫考量,建議納入飼料管理法,把中央蒸煮入法,剩食變成飼料是有價的東西,可以賣錢,這樣就會有人投入,才能做得好。

9月15日,農委會召開記者會,宣布10月以後,有條件恢復剩食養豬。並提供優惠獎勵金,鼓勵飼養199頭以下的小型豬場退場,這項政策將促使新一波離牧潮。



決戰境外 防堵非洲豬瘟病毒入侵

這場剩食風波因防疫而起,回歸根本,歐盟提出的非洲豬瘟傳播途徑有37種,剩食只是其中一種,如何把已經入境的病毒擋在豬場外,加強清潔消毒、豬隻與人員的移動管理,是當前不能忽略的。

將病毒阻絕境外,則是最關鍵的第一道防線。防堵病毒入境,需要農委會、關務署、海巡署、移民署、警政署等多個單位協同作戰,更重要是民眾的配合。檢疫局副局長徐榮彬表示,海運、空運快遞的風險相當高,呼籲民眾不要從境外購買肉製品。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認為,第一道防線是邊境管理 、第二道是高溫蒸煮 ,同時需要透過惜食減量來減少廚餘,尊重我們跟食物的關係。

疫情危機,讓邊境防守、境內防疫與廚餘減量三個議題,成為邁向下個階段的思考重點。面對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病毒,正是檢視不足之處,加強脆弱點的關鍵時刻。
 

地點
集數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