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星的舊日光影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高雄哈瑪星成為旅遊勝地,吸引大量人潮與車潮。但是新的都更計畫和舊市區的老屋拆除,讓哈瑪星風貌不斷產生劇變。一群關心這裡發展的人士,展開守護行動,希望再現哈瑪星的舊日光影…

長長鳴笛聲,響徹天際,老火車頭在高雄港站,記憶過去風采。高雄市哈瑪星地區的高雄港站,自1908年設站後,肩負起高雄港的運輸功能,曾經是最熱鬧的車站。2008年廢站後,民間發起保存運動,讓老火車頭進駐,開設鐵道文化館。

不過高雄港站的保存,卻仍存有爭議。站區內除了號誌樓、舊車站獲得登錄歷史建築,廣大的鐵軌區,至今還沒指定保存。交通部多次提出計畫,要求開發車站土地,進行都更,引發文史保護的爭議。去年八月,民間發起一場白風箏行動,邀請居民到鐵道區放風箏,表達保存高雄港站的心願。

台鐵一直視開發高雄港站土地,作為解決負債的財源收入,台鐵工會員工也到場宣導,讓經濟開發、文化保存共創雙贏。高雄市府起初同意規劃局部土地,進行都更招商,繁榮地區,但是面對爭議,希望重作討論。文化團體表示,高雄港站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不該是分區都更,而是全區保存。同時他們認為,高雄的港都發展,已經有太多商場大樓,不該再開發高雄港站這片綠地。

高雄港站的都更案,讓人思考在這個高雄最早發展的城市地帶,究竟該往何處發展?這裡有許多老房子,過去的繁華,讓每棟老屋,有著不同面貌與風情。

老屋原本破舊荒廢,甚至等待拆除重建,高雄市政府透過修繕計畫,結合專業團隊與屋主,讓老屋可以保留。這棟修繕完成的老屋,過去是漁行的住家,內部保留過去設計,加上現代設施,老屋獲得再生。

另一個街道上,民間協會透過木工班的訓練,培育匠師,修繕一棟荒廢的日本木構老屋。都市再生不一定只能靠拆除開發的都更,透過舊空間改造,一樣能創造新的可能。

一群劍道少年在哈瑪星武德殿裡,勤奮練習。這個修復古蹟,恢復了過去的使用方式。哈瑪星擁有太多歷史資產,卻因為開發,讓文史團體、地方居民不斷奔波,為保留歷史文化資產努力。

從高雄港站都更,舊市區老屋拆除,哈瑪星的歷史風貌,以飛快速度消失。作為高雄城市的起源地,哈瑪星的魅力,不該是新穎的高樓商場,而是舊日的光影,吸引慕名前來的遊客,也為居民留下更多綠意空間。

集數
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