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黃金山城|黃金博物園區讓金瓜石聚落風華再現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點石成金」,一項古老的煉金技術,金瓜石的阿成師公開展示這套將要隱秘的絕技,為了不僅是尋找黃金增加財富,更為了將金瓜石這個沒落的工業廢墟,鍍上金光對世界重新展現。

台灣百年工業化的歷史,留下許多珍貴的工業遺址,在現今尊重文化遺產的時代,再造工業遺址成為重要課題。沒落的金瓜石黃金工業,作為台灣向世界展示的文明遺產,正懷抱著現代的煉金技術,大步的向世界走來。

一身礦工打扮,年近七十的阿成師是現今少數懂得這項技術的人。他穿過草叢,來到一處洞口,點上照亮的電土燈,進入狹小的洞穴中。敲下岩壁上的土,阿成師正在揭開黃金山城金瓜石的秘密,金瓜石遍地黃金的傳說絕非虛言,在這尋常的山洞石縫中,都可能蘊藏著大量的黃金。一袋毫不起眼的礦土,一般人看不出有何珍貴,但是對於懂得煉金術的阿成師來說,「點石成金」的技術,可真是他的獨門絕活。

阿成師從小生長在金瓜石,伴隨金瓜石黃金產業的發展,練就出一身好本事。他懂得採金、淘金、煉金的技術。在他的眼裡,金瓜石表面純樸的岩土下,潛藏的金黃光芒,唯有懂她的人才能看得見。

大約在一百五十年前,金瓜石的黃金被發現之後,淘金的移民蜂擁而來,成為金瓜石小鎮發展的開端。早期金瓜石黃金開採,以溪床、裸岩淘金為主,但是隨著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礦工帶著先進工具前來,開始深挖礦坑,建造索道,興建工廠,大量開採金礦與銅礦,開啟金瓜石工業的黃金年代。

百年前的金瓜石山頭,有如一座超級工業大城。日本人為了開發金瓜石的礦藏,不僅將礦權收歸國有,也投入大量資金,開挖許多礦坑、以及運輸的台車索道,甚至鑿穿山頂設置豎井,以電梯來吊載礦石。一九三三年,日本人為了提高產能,在山腳下建立十三層煉金廠,廠房設計依照煉製金銅的程序,由高而低一層層設立,因此被稱為「十三層」煉金廠。

隨著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設立金銅礦務局,接收金瓜石礦權,除了煉金外,也設廠煉製銅礦,民國五十年左右,金瓜石的礦業發展達到最高峰。但是污染問題,生產成本等考量,金瓜石在民國六十年後停止採礦,民國七十年後關廠停工,繁榮的山城走向沒落。

在台灣,存在許多工業遺址或閒置空間,並且大部分為國家所擁有,這些地方在繁榮後沒落,就隨著深鎖的大門,保留下原始的風貌,成為歷史的見證。如何再造這些工業遺跡,保存這些珍貴的世界遺產?

百年前,一群礦業工人前來,帶著工業機具,打開金瓜石的繁榮。百年後,一批設計人員前來,帶著觀光藍圖,規劃金瓜石的未來。他們以黃金工業為主題,計劃打造一個金瓜石黃金生態園區,結合景觀與社區,創造一個人文歷史的世外桃源。由於金瓜石礦業遺跡非常遼闊,目前黃金博物園區的初期規劃,以「本山五號坑」為中心,結合附近的日式建築群,設計出一個人文生態的園區。

黃金博物園區的出現,意謂著這個封存數十年的工業廢墟,許多地方將要解開枷鎖,以不同的面貌向世人展現。一座封坑三十餘年的黃金礦坑,終於再見天日,金黃閃亮的礦坑,一般人感到新奇陌生,阿成師卻如同再見老友。

在博物園區內有座太子賓館,由當時管理礦區的株式會社所建造,佔地約三百多坪,全部以檜木興建,室外設有高爾夫球練習場、射箭場,以及雅緻的和式山水庭園,就為了提供日本皇太子所用。

對金瓜石再生計劃而言,最大的挑戰不是打造一座美麗的博物園區,而是如何在走入觀光時代後,提供當地居民一個再生的契機。緩慢的開發,對於沉寂已久的工業遺址,其實並不是壞事。當規劃團隊計劃周詳,社區居民準備妥當,在陽光重返黃金山城的時刻,可以看見台灣第一個真正落實社區產業再造的工業遺址,將會優美地展現世人面前。

集數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