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左右,在殖民政府的理蕃政策下,世居在濁水溪上游支流卡社溪旁的布農族人,被集體遷徙到水社大山下,緊鄰著日月潭的潭南部落。擅長狩獵的族人,選擇位於海拔八百公尺,群山環繞的河谷地,作為繁衍布農命脈的家。
經過六十多年,以大地為家的族人,卻在這裡失去了生命的仰望。部落青年沒有工作機會,大部分年輕人都到外地尋找工作機會。平地人排斥基層勞力工作,加上工作難找,許多原住民因此被迫成了伐木工人,潭南原本的蔥鬱山林變形為檳榔樹與滿山攀爬的龍鬚菜。
潭南村民目睹原住民保留地被非法轉讓,卻束手無策,有的部落失去了自己的地,只能在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種龍鬚菜,獲取微薄的利潤。
久美國小校長馬彼德說,布農族人的想法,這片土地是大家所共有的「我吃得飽,你吃得飽,這樣就好。而資本社會的人,總是想盡辦法要去撈別人口袋的錢」資本主義的侵入,改變了部落的社會結構和生活。
當初杉木價格好,原住民開始種植杉木,但杉木養成要幾十年,砍完後便失去生計。「當我們要改變原住民生活習慣的時候,我們沒有給他機會讓他學習。」馬彼德認為政府沒有提供適當的配套措施,讓原住民準備好迎接新的社會型態。演變成許多原住民土地被非法轉讓,卡社族人失去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文化工作者蕭錦綿看到物質的慾望,一波波推進偏僻的村落,人類無所不用其極的掠取,造成土地一分一寸的死亡。如果能夠意識到我們正預支子孫的未來,或許對土地的使用會有不同的省思,也將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