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建築

採訪/撰稿 王晴玲
攝影/剪輯 陳忠峰

集集大地震已經七週年,台灣從這個大地震中學到了什麼?本單元深入探討建物的防震規劃以及最新的防震概念,希望對於建立民眾防範地震的概念有所幫助。

日本經過1995年阪神地震的教訓後,積極發展建築物防震的技術。隔絕地震災害、降低地震能量對建物威脅的隔震器成為研究重點。從日本免震協會的實驗證明,有了隔震器裝置的阻隔,建物搖晃程度明顯降低,也能減少室內擺設傾倒掉落的危險。日本目前已經有四千棟左右的建物裝置隔震器,台灣目前也有將近40棟私有或公共建築裝設,測試效果對於隔震相當有幫助。

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的資料,台灣平均平均每天大大小小的地震,約有四十次,一年平均更有3.7次規模六以上地震,而地震對人造成的生命與財產損害,都是與建築物安全息息相關,建物防震的概念,不只是口號,更應該被推廣。

1999年集集大地震前,政府對於建物的防震規定也提高了標準,從一次次地震的傷害,我們學到防震的重要性,更嚴格的法規與更精密的技術,也應用於新建物的防震。

但除了規劃設計,學者透過對921地震倒塌建築的研究,發現使用不當更是造成危險建物的主因,建築物防震性是從設計、施工到用戶使用等層層相關的結果,一棟好的建築,能在地震發生時成為住戶的屏障。

防震的技術日新月異,從增加建物強度的耐震,到減輕地震能量的削能,再到隔離地震的隔震,從過去地震的傷痛中,我們學到教訓,這些寶貴的經驗成為設計新建築,體檢舊建築的重要參考。

日本在一次次的地震考驗下,國民對於防震已經有相當概念,而台灣七年前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地震災難,我們學到了什麼?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下一次地震的考驗?

建築物防震性是從設計、施工到用戶使用等層層相關的結果,一棟好的建築,能在地震發生時成為住戶的屏障。防震的技術日新月異,從增加建物強度的耐震、減輕地震能量的削能、再到隔離地震的隔震。從過去地震的傷痛中,我們學到教訓,這些寶貴的經驗成為設計新建築,體建舊建築的重要參考。

地點
集數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