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產品 誰掛保證

採訪/撰稿 楊蕙萍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高等法院今年四月對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於九十三年所公佈的一項「有機蔬菜檢驗出農藥」的報告,做出敗訴判決,雖仍可繼續上訴,卻是消基會成立二十六年以來,破天荒首度的敗訴案例。

我們吃的農產品,有哪些認證的標章?看似綿密的認證機制又有哪些漏網之魚?而外銷魚貨爲什麼常被打回票?爲什麼民間團體或個人不斷投入檢測篩選的工作?本集除了檢視官方和民間對於有機產品推動的問題所在,並進一步探究農漁產品的把關情況。

四月十八日,對成立二十六年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來說,是令人沮喪的日子。纏訟兩年的官司在二審嚐到敗訴,得到「遲來的正義」的農民,則在這天喜極而泣。

「驗證作業流程並沒有明訂於政府所公告的相關檢驗作業規範內,我們依一般標準程序完成檢驗時,當然有其公佈之合理與合法性,消基會一定會再上訴」消基會董事長李鳯翱堅定的表示。法官在判決書中指出,消基會應該在政府公佈三種檢驗法中,再進行複驗,以昭公信。

姑且不論這樁案子未來發展,但是對於有機認證的疑惑,卻長久以來盤據消費者心中。

農糧署統計,截至去年為止台灣共有952家有機農戶,栽種的面積為1334.9公頃。「目前委託國際美育自然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以及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等四家核准的認證公司,進行嚴格的把關。」農糧署副署長許萬祥說。

「但就實質內容和執行方式,會發現很大的漏洞。例如吉園圃,他們的檢驗人數才17人,以台灣23縣市為例,你不覺得這樣的工作量要負責太過驚人?」台大植病所主任孫岩章說。

不同檢驗機構也各自發展檢驗取樣的標章,雖然九十三年政府改由CAS有機認證機構,辦理審查產品使用CAS標章。卻不過是在原來四個認證單位標章上,多掛了CAS標誌。

而經常被誤認為有機的吉園圃,標榜安全用藥,卻不能自絕於外,再加上花蓮縣政府自行研發的無毒產業,有機爭奪戰,誰能殺出重圍?

除了有機蔬菜外,畜產、水產養殖、加工、運銷也沒有明確規範。台灣外銷水產被退回的事不斷上演,漁業署的答覆是全省十萬個養殖戶中,每年只抽查兩萬個,也就是剩下五分之四的水產品,得在漁民憑良心,消費者碰運氣的狀況下,進入人體。

這樣的檢驗認證的農產和水產,可以安心嗎?

有機蔬菜真假和水產退貨事件連番上演,成了今年民生熱門議題。其實只是台灣消費品保問題的一角,如何建立出更清楚明確且科學化的國家檢驗規定,以供相關單位執行,才是重要的關鍵,否則今天是消基會輸掉了公信力,明天則是國家輸掉品保制度,以及消費者健康與權益。

地點
集數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