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說起傳統甜食,紅豆內餡是少不了的角色,四十年代起,台灣開始種植紅豆,產地集中在高屏地區,以內銷為主,每年生產大約12,000噸。因為紅豆的市場規模小,價格容易受到中盤商操控,農人為了求取利潤,擴大種植面積,然而機械採收卻面臨落葉時間不一致的問題。2011年,農委會開放巴拉刈作為落葉劑使用,這個決定,將對台灣農村造成什麼影響?
在台灣,立志做個「有機農」,非得要有兩把刷子才行。幸好經歷將近二十年的摸索,台灣的消費者,已經漸漸認同有機產品以及善待環境的理念。不過,自從政府宣布2008年為農業安全年,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制度後,有機農民再度面臨考驗。原本是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提供國人安全健康的飲食環境,可是,制度不健全、驗證費用過高,再加上政府提出的有機規範,又不符合台灣的亞熱帶氣候,遇到這樣的窘境,有機農民們該怎麼辦?
今年七月份,首次看到「美濃後生會」,總覺得現在的學生,似乎都不太正經,不過後來發現,他們的確有令人肅然起敬的一面。因為無論是向老農夫請益,還是美濃淹水時幫忙搶救,甚至是加入各種農村的打雜工作,他們是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種進農村裡。到了九月初,「台灣田野學校」的學員加入美濃行列,體驗有機農夫的一天生活,也同時跟「美濃後生會」參觀稻穀製成稻米的過程,當拍攝工作進入後期階段時,我們才慢慢理解,為什麼農村需要年輕人,而年輕人也需要回到農村。這答案,並不在眼前,而是在年輕人的心裡,在他們的農村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