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峰
廚餘再生之路|既是能源也是肥料
十多年前,民間開始推動廚餘回收,各地方政府也跟進,廚餘回收成為民眾普遍的習慣。但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廚餘回收率只有10%,近幾年始終無法提升,大部分廚餘依舊被送進焚化爐。廚餘回收為何卡關?該如何打開廚餘再生之路?
失控的零廢棄|焚化爐底渣違法傾倒回填
1990年代,由於垃圾掩埋場瀕臨飽和,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政府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在各縣市推動興建焚化爐,垃圾處理從此進入焚化爐時代。但是焚化後,垃圾並沒有消失,除了廢氣與二氧化碳,還會產出大量飛灰與底渣,而它們又去了哪裡?
天龍國的單車路|打造單車友善城市
塞車、塞車還是塞車…近年來大台北地區的汽車數量持續成長。據統計,台北市的汽車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2938輛,遠高於新加坡與香港。市政府計畫在主要幹道上劃設自行車道,究竟自行車該怎麼走?城市交通又該如何找解藥?
核燃料的未知旅程|核一核二用過燃料棒何去何從?
2011年,福島核一廠因為地震海嘯,三座反應爐發生爐心熔毀。五年過去,搶救仍在進行,東電不斷向熔毀的反應爐灌入冷卻水,受污染的地下水、除污後的輻射污泥,一排又一排,占滿原本的樹林與空地…福島核災後,國內反核聲浪也達到高峰。2014年政府宣布核四封存,核四爭議暫時平息。然而另一個更大的風暴,卻在既有的核電廠內,隱然成形。
【美濃地震】206的震撼|台南維冠大樓倒塌震出的問題
2016年2月6日凌晨三點五十七分,規模6.4的地震,撼動南台灣,造成台南市上百棟建物受損,其中台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九棟大樓全部倒塌,災情最為慘重…
餐桌上的海洋|怎麼吃魚才永續
每年除夕圍爐,魚是少不了的菜餚。但是你知道嗎?台灣沿近海的魚種,三十年來只剩下四分之一,當漁業資源萎縮、海洋生態瀕臨崩解,如何期待餐桌上能年年有魚?該怎麼吃,才能給海洋留下一條生路?
【文化資產】漢本 在路上|蘇花改工程挖到史前遺址
這片史前聚落,層層疊疊,埋藏在最令人最驚訝的所在。工程壓力,讓考古工作,背負延宕通車的罪名。當蘇花改遇上漢本遺址,進行到一半的工程,該如何繼續?
氣候懸崖上的台灣|極端降雨考驗現有防洪設計
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衝破40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1.4倍,也極可能是地球八十萬年來最高紀錄。人類成為一股強大新興勢力,用數百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為地球加熱。地球發燒了,有些地方緩慢、有些地方劇烈,最明顯的證據,是極地的冰… 過去二十年,格陵蘭的冰每年以2,750億噸的速率消退,海洋變暖所吸收的熱量,占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90%以上。冰融化了,海溫暖了,暖水帶來不同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