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鍾

水水綠綠的無用之用(上)|大台北地區的濕地生態

2018-01-29

開啟城市文明的第一個腳印,往往是從濕地開始踏出去的。我們從河川的上游汲取乾淨水源;在濕地儲存飲用水,墾植糧食;再從河川下游,還給它髒污的廢水;由濕地過濾淨化排放入海;又開始,下一個生命輪迴。

礦山下的未來|改革聲浪要求撤銷亞泥展限

2017-12-25

今年11月23日,花蓮新城山亞泥新礦權正式生效,可以再繼續開採二十年。12月,行政院通過礦業法修正草案,修法能否解決礦區長久的爭議?

走訪溼地|溼地的價值是什麼?

2017-12-25

溼地,是潮間帶生物的家、鳥類的覓食區、也是我們生產食物的基地。這幾年,從沿海的泥灘地,到內陸的埤塘、魚塭和各式都會型溼地,全台溼地都遇到不同的狀況。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利用留職停薪期間,單車環島造訪全台六十個溼地,他選擇從台灣第一座人工溼地公園-高雄鳥松溼地出發。

東沙二十《上篇》:擁有世界級珊瑚生態的神秘東沙島在哪裡?

2017-12-11

2000年,公視記者第一次搭乘海洋研究船,登上東沙島,之後每隔幾年就會造訪。17年來,從漁船、研究船、海巡署艦艇、軍機到民航機,幾乎每種交通工具都坐過,只為了替這個獨特的地方,留下見證。

東沙二十《下篇》:曾歷經珊瑚白化的東沙環礁如何起死回生?

2017-12-11

冬日的清晨,東沙島還籠罩著黑幕,陽光捨不得從厚厚的雲層中露臉,只微微地放出一點點光芒,天空漸漸被染成淡紅色,美麗的雲彩是甦醒的前菜,然而這座島嶼一天真正的開始,是從大王廟。

浮田啟示|與地方一起呼吸的休閒農業

2017-11-13

這是台灣最特殊的一個農業區,農田浮在沼澤上,稱為浮田,百年來,一群農民在這生根。因為地質特殊,無法興建,保持純樸的農村景象,也因為土地踩踏時的柔軟波動,被稱為「活盆地」。隨著農民老化、氣候變遷,務農越來越辛苦,居民積極找出路,發展休閒農業該有什麼限度?如何讓活盆地保持活力?

跟著溫度搬家 | 山椒魚記事(2017新版)

2017-07-03

阿椒:「我來自北方,遠從冰河期走來,你們叫我山椒魚,不過,我不是魚 ,是有尾巴的兩棲類,蛙類才是我的近親。」「經過多年的隔離演化,才成為台灣的特有種,但是數量稀少,名列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如果全球持續暖化,我們會越來越歹命。」

機場捷運的噪音惡夢|三重居民深受低頻噪音之苦

2017-04-17

機場捷運列車從台北車站出發,經地下隧道穿過淡水河之後,開始爬升進入新北市三重區,採高架方式沿環河南路轉入二重疏洪道,形成一個近乎直角的大轉彎。不論南下或北上,每當機捷列車經過這個轉彎路段,都會製造出很大的噪音。

太魯閣之怒|環境權與工作權之爭?

2017-04-10

礦業法修法前夕,經濟部通過了讓亞泥位於花蓮新城山的礦區,繼續展限二十年,引起軒然大波。在土地與環境爭議難解的情況下,亞泥案點燃了太魯閣的怒火…

黑油‧綠島|船舶軌跡來緝凶

2017-03-20

3月9日,綠島北岸的珊瑚碎屑海灘和礁岩潮間帶,被大量油污沾染,就連海底都沉積著厚重油塊,潛水教授俞明宏潛入海底觀察,發現油泥呈長條狀,像蟒蛇一樣盤踞海底,一些底棲類、移動速度較慢的海洋生物,受到的影響最大,有些螺貝類身上有油污的痕跡,甚至有海蛞蝓、海參,受困油堆之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