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添寶
大風機進庄頭|居民與風機的安全距離
西部海濱,在地人口中風頭水尾的地方,因為風大,居住人口少,也因為風大,成為設置陸域風機的目標。當濱海第一排已經蓋滿,150公尺高的大型風機準備往村莊裡頭蓋。風機越向內陸挺進,與居民的衝突越多,陸域風機的發展,出了什麼差錯?
菜市仔突圍計|傳統菜攤新作法
疫情加溫後,上街買菜的人潮變少了,也衝擊了傳統市場的攤商們,在這難以捉摸的疫情下,該怎麼找出因應之道呢?有人想到結合社群軟體,讓菜市場以新型態重新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是怎麼做的?
有機專區搬遷夢|農民等待政府兌現以地易地
眾人苦心經營十年的中崎有機專區,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因為劃設橋頭科學園區,面臨將被收回的命運。2020年8月,政府承諾以地易地,在高雄市燕巢區的台糖土地劃設新的有機專區,一年過去,政府對農民的承諾,是否能兌現?正在進行中的環評報告也發現,橋科預定地是一級保育鳥類東方草鴞的棲息環境,未來草鴞等鳥族們,是否能在規劃下,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
聰明種 ! 對的地方,對的樹
想在都會區種樹,哪裡可以種?要種什麼樹?種了之後誰照顧?一個民間發起的社群「好植地」想要找答案。找地、算樹,宅在家就可以幫忙種樹嗎?打開電腦,除了上網、追劇,還能做什麼?
你家房子生病了嗎 ?|看不見的室內污染
影印機印兩張紙,就會有臭氧散逸;煎一顆荷包蛋,廚房的PM2.5、PM10都往上飆;如果剛好搬新家,可能還有甲醛、有機揮發性氣體TVOC需要注意;一般住家用分離式冷氣,開了冷氣卻緊閉門窗,二氧化碳濃度不斷提高…於是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病態建築」。
水庫回春?|再多裝一點水
旱象嚴峻,重要水庫的蓄水量越來越少。 去年(2020)沒有颱風,今年(2021)梅雨遲到,水庫見底,除了等待降雨,也要把握機會清淤。台灣地狹人稠,要再蓋新水庫很困難,如何讓現有水庫用久一點,雨季時能多裝一點水?
埤塘水 怎麼用?│能否成為乾旱時的救命水
2020年11月開始,台灣西部拉起缺水警報。原本期待五月能像往常一樣降下甘霖,沒想到梅雨姍姍來遲。眼看梅雨季雨量不樂觀,桃園從5月21日起,進入減量供水的橙燈,新竹地區也可能從6月1日起,進入供五停二的紅燈。
當停電警報響起│是人為疏失還是電力吃緊釀禍?
2021年5月13日和17日,全台發生分區輪流停電,停電的原因是什麼?電真的不夠嗎?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不斷上升的用電量,如何應對種種變局?
高雄空污 下次「再見」?|想要呼吸乾淨空氣
2021年元月以來,空污一波接著一波,遠眺都市裡的高樓大廈,猶如海市蜃樓。3月12號查詢空氣品質監測網,雲嘉南AQI「紅通通」。尤其高雄小港、林園、大寮、鳳山、仁武、左營、楠梓、橋頭…都達到紅害等級。
【缺水乾旱】科技造水,解企業渴|乾旱時的救命水 發展再生水
「台灣不缺水,但是易缺水。一年900億噸的雨量,有80%下在五到十月之間。」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說。當工業用再生水技術越來越成熟,這項新興水資源,如何化身城市小水庫,在乾旱時,成為產業救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