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子到森林|海岸造林新思維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台灣的低海拔森林,從海邊到淺山,因為開發,消失了很多,怎樣找回曾有的森林?也許就從一顆種子開始。

時間推回到2013年,中龍鋼鐵提供1,187萬元經費,要在台中大肚山殘存的保安林,造林20公頃,把原本的底層植物用除草劑清空,每公頃再種植1500棵櫸木、光臘樹等造林樹種,當時引起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嚴正抗議,他說,原始森林的植株密度,是人工林的2.7倍,土地公絕對比我們會種樹。

2013年中龍鋼鐵造林把底層植物用除草劑淨空

樹的成長需要時間, 被破壞的森林, 該如何復育才能更接近原始狀態?

後來成立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的蔡智豪,記取當年經驗。他明白,保安林越原始,生物多樣性越高,才會越健康。想避免大規模造林數量多,但樹種少、或是種錯樹,要適地適種、維持多樣性,最關鍵的就是樹苗。

大肚山原有一百多種植物,因為開發,只剩下三十多種,消失的植物,他到鄰近的苗栗火炎山與台中大坑,採集野生種子帶回來育苗,苗圃裡己經有96種,23,000多棵樹苗。

育出來的小樹苗,必須種回大肚山,台灣山林復育協會與東勢林區管理處合作了一個0.3公頃的樣區。植樹之前,範圍內的原生樹種全部保留、進行每木調查,在天然演替產生的森林空隙,種下數十種原本存在而現今找不到的植物。這樣種,物種多樣性能更接近原始狀態,植株配置依據的是前期基礎調查。

大肚山的森林, 最大的威脅就是火災, 擔心一把火就會讓一切歸零重來, 這0.3公頃的邊界, 種植原生的榕樹來建立防火帶, 因為榕樹葉片有乳汁,飽含水分, 不容易燒起來。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在大肚山的保安林, 努力把失去的原生樹種找回來, 除此之外, 他們還要挑戰更高難度的海岸林復育。這項計畫獲得企業支持,將以五年時間進行。

師法自然,從觀察開始。海岸林的原始組成,靠近海的20%,是耐風、耐鹽的植物,種子從海上漂過來,它們長穩了、能擋風擋鹽沫,後岸的植物才成生長。靠近陸地的80%,是榕楠林帶,種子來自內陸淺山,前後岸植物組成完全不同。

這天要調查的地方,從前是人造防風林,種植木麻黃,數十年過去,前岸海灘由於沒有堤防阻擋,天然的種子能漂上岸,後方的山坡沒有開發,天然林的種子能順利落到後岸,現在木麻黃衰敗了,土地公種了哪些樹?

在林下穿梭,雖然太陽不會直曬,酷熱天氣,還是讓調查人員滿身大汗,他們記錄到30種植物。調查時,還要收集野地裡的種子,就近在相同氣候條件的地方育苗。

東海岸唯一的布農族部落,高山部落,與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合作,建立東海岸原生樹種苗圃。跨出這一步是因為經歷過失去的痛苦,數十年前為了造紙,眼前這片森林曾被砍光再造林。高山森林基地負責人小馬說,伐木後種植單一樹種,野生動物減少很多。

這個合作建立的苗圃,不但栽培原生植物,也栽培下一代的觀念。小馬說,沒有獵場就沒有文化,沒有森林就沒有獵場,用原本森林的東西去復育森林,未來哪裡破壞哪裡就有我們。

過去人工種植的海岸林,大多選擇木麻黃與黃槿,因為樹種少,生態多樣性跟著降低,這些樹占據了空間,讓大自然的恢復力難以發揮。以台中大安海岸為例,人造的防風林,只剩下木麻黃跟黃槿。

走在海灘,蔡智豪撿起一顆一顆隨著海浪上岸的種子,這是復育這段海岸的前奏,他說「大自然的力量把種子帶過來,透過人的適當協助,育苗,再送回原本就上岸的海灘。」

調查、採種、育苗,建立不同於以往的造林模式,重現生物多樣性,步步為營,只為早日找回原始森林。

地點
集數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