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種 ! 對的地方,對的樹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張光宗
剪輯 陳添寶

想在都會區種樹,哪裡可以種?要種什麼樹?種了之後誰照顧?一個民間發起的社群「好植地」想要找答案。找地、算樹,宅在家就可以幫忙種樹嗎?打開電腦,除了上網、追劇,還能做什麼?

在網路上成立社團、召集同好,一群未曾謀面、原本互不相識的年輕人,共同成立了好植地團隊,以志工身分,發揮所長,運用圖資與資料分析,篩選出台灣有2300筆綠覆率比較低的公共用地,再依據這些地來估算,都會區還有種下270萬棵樹的潛力。

樹木可以涵養水,但是種樹需要水,近期旱象嚴峻,為了就近取用放流水,他們以水資源回收中心為目標,在內湖污水處理廠旁,找到一塊高速公路匝道下的地,這塊地屬於台北市政府,委由高速公路局管理。好植地召集人劉哲瑋說,對生物來說,這邊是滿好的生態跳島,靠近基隆河岸,區位滿重要的,希望增加原生植物的種植,為鳥類棲息做一些考量。

另一位志工李思賢拿出手機,點開iNaturalist的App,紀錄現有的綠樹。他的專長是資料整理,為了方便各地志工上傳資料,他建置網站,廣納全台各潛力點的相關資料。

新北市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旁,這裡是公司田溪的出海口,河海交接,是當地人賞夕陽的好地方。也是好植地志工的建築師陳江河說,還沒有填埋前,這裡是很豐富的潮間帶環境,曾經有綠蠵龜、珊瑚礁、藻礁,二十年前為了興建污水處理廠和焚化爐,運了很多土方來填埋。

風與鳥送來種子,這二十年,大自然已經種出一片次生林。這裡冬天東北季風強,夏天太陽大溫度高,另外還有鹽分問題,逆境耐受度必須很強,附近自然長出的植物,就是最好的樹種參考。沿著排水溝兩旁,有些喬木生長,這塊地的其他空間,希望能再多種一些樹。陳江河推測,填埋的土壤條件不會太好,種樹有先天上的難度。

雖然有先天困難,也有後天優勢,除了排水溝有水,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天排放四萬噸放流水。志工正與水資源回收中心協調,希望能把放流水引到綠地裡面,建置生態池,種植原生植物。透過人為力量,加速自然生態恢復的速度。另外,接近住宅的區域,規劃種植景觀性的原生植物,納入居民需求,另一端已經有次生林的區域,就放任自然演替。

有地、有想法,還需要人力和資源。圖資顯示,這塊地屬於新北市政府,而且願意提供給民間認養,好植地團隊媒合在地企業來幫忙。期待這塊綠地未來變成海岸林的型態,讓這個地方多一個森林公園。

淡海綠地開始動起來,好植地團隊參與的另一個計畫,已經在植樹節當天種下希望。這片位在桃園平鎮公園的綠地,期待在現有空間中多種一些喬木。

拿起鏟子挖樹穴、混拌土壤、介質與肥料,大部分志工今天是第一次種樹。這片地將種下600棵光臘樹,企業不只承擔種樹費用,也承諾三年內會持續進行養護,確保小樹順利長大。

2020年3月成軍的好植地,一年後,終於為土地種了樹。桃園市政府盤點出1529公頃土地,預計三年內種下61萬棵樹。不只桃園,包含全台各地,好植地團隊將繼續協助,希望提升綠覆率。陳江河說,一開始覺得種樹是為了環境,到最後是為了自己、為我們的下一代,唯有把環境顧好,身心才會健康。

節氣過了夏至,暑氣越來越強烈,烈日當頭,汗流浹背時,大樹遮蔭的清涼感,是建築物無法替代的。善用科技找地、以嚴謹思維種樹,每個環節都經過審慎評估,以理性支撐種樹的浪漫,都會環境會更宜人一點,對其他生物也能更友善一些。
 

地點
集數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