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冠丞
城市新藍帶|大灣草圳喚醒台北水路記憶
「台灣是我心中最有資格講生態的島嶼,台北市是世界首都城市,最有潛力做生態城市。」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這樣認為。近幾年,一度失去螢火蟲的台北市,成功地讓螢火蟲重新回家。有水就有生命,身為螢火蟲復育推手之一的郭城孟,提出大灣草圳、帶狀濕地的構想,希望野生動物有地方停駐,喚醒人們對水的關注。
妝點蘆竹湳|頭份工業區旁的古厝風情
三百多年的時間流淌,為苗栗的蘆竹湳聚落敷上一層濃濃的歷史感,難得一見的古樸敦厚。一群有心人,努力保存聚落,以音樂與藝術滋養,添加元素而不掩蓋它原有的風采。
一木換一墓|環保樹葬的新思維
清明將至,又是追思懷念先人的時節。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生和死的空間界線,如何在林蔭之下,找到新的平衡點?
路殺大調查|找出人與動物的衝突熱點
道路、車輛,帶來了行動上的便利,有時候,卻也帶來死亡。有群生命需要過馬路,卻看不懂號誌。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以2017年進行的兩次試辦系統性調查結果去推估,全台灣平均一年可能有超過五百萬隻以上的野生動物被路殺。明白問題在哪,才能著手改善,想要答案,方法不難,只要一台手機和一顆溫暖的心。
石虎之光|留下棲地是保住牠們的關鍵
當人們進入夢鄉,牠們的靈魂,正在深夜閃閃發亮。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原本是全台普遍分布的物種,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卻瀕臨滅絕的窘境。留下棲地是保住牠們的關鍵,越來越少的石虎,遇上越來越多的開發,漆黑中,需要光。 黃澄澄的景象,瀰漫稻香,來自台北的遊客,正彎著腰收割,一把一把將稻穗放進打穀機,腳踩轆轤,旋轉稻穗,金黃色的穀粒串連著石虎的希望與社區的未來。
誰捕蜂 誰捉蛇|回歸專業確保人員安全與動物福利
蜂、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卻名列人與動物衝突的榜首。蜂蛇問題,長期由消防單位處理,人員安全、動物福利都難以顧及。2017年1月,行政院定調,蜂蛇處理回歸農政體系,這項數量龐大、專業需求度高的任務,將如何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