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張光宗
濁水溪河口的生態綠洲|脫離「攪飯配沙」的日子
濁水溪全長186.6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出海口在雲林麥寮與彰化大城間,河口寬度約6公里。過去河口常常泛濫,加上風沙漫天,長年進行治理,十多年前開始,透過生態工法抑制揚塵,同時打造一片河口生態綠洲。
天然氣電廠近我家|台南居民空污疑慮反九崴
天然氣發電,減少空污勝過燃煤發電,但是依然會排放少量硫氧化物、懸浮微粒等污染物質。台南一座天然氣廠,興建廠址接近村落、社區,引發居民抗議,希望維護健康的居住環境。
綠捷徵我家|桃園會成為台灣最大的徵收城市嗎?
桃園在航空城徵收三千多公頃土地後,又將進行五百多公頃的綠捷徵收,大面積農地即將消失,上萬居民面臨迫遷。在地居民組成自救會,希望保留家園,留給後代一個自然的願景。
生態救大旱|營造自然濕地補水、保水的永續行動
大旱不雨,水庫乾旱,各地紛紛傳出災情,不僅農業損失,形成生態危害,更影響工業與民生用水。解決乾旱危機,各種開源節流方案被提出,但是如何透過自然生態方式,進行保水、補水,成為重要的救水行動。
牡丹古道有危機|在阿塱壹與高士穀道消失了的那些是什麼?
在屏東縣牡丹鄉,海邊的阿塱壹古道,山上的高士穀道,分別傳出工程破壞問題。關心原鄉文化歷史與自然資源的人士,發起守護行動,希望守護住台灣最美麗的國土。
短耳鴞的來台旅程|八千公里的遷徙之路
台灣冬季有許多度冬鳥類,其中短耳鴞是數量不少的族群。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長期救傷短耳鴞,建立大量的遷徙資料,觀察出牠們的生態行為,以及遇上的真實困境。
從破壞到修補與溪流共好|野溪整治的自然解方
台灣的河溪整治,陸續發生破壞生態的問題,環保團體提出生態檢核、承洪韌性、自然解方等觀念,作為因應災害與保護生態的做法。什麼是自然解方?應該如何思考?並且如何進行?成為政府與民間必須共同學習的課題。
回龜山野|保護區外的保護區?瀕危龜的社區保育行動
「最終還是希望牠能好好回到野外,建立永續的族群。」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蔡繼鋒說。他近年與幾個社區合作,進行瀕危龜野放試驗,這些有居民協助守護的環境,能不能成為法定保護區外的民間保護區呢?
被忽視的一級保育類|瀕危龜如何存續:食蛇龜、柴棺龜的野外危機
台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中,唯獨牠們面臨嚴重盜獵風險。食蛇龜與柴棺龜,在2019年1月,從「珍貴稀有」調升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短短幾十年,從廣泛分布到列為一級保育類。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保守估計,野生數量已經消失了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