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宗

光電找出路|真正的農電共生 有辦法嗎?

2024-05-25

為了達成2025年太陽能發電達到20GW,政府大力推動光電產業,但是在一些地區造成排擠農業、影響生態的問題,甚至傳出弊案。有一群人從不同的角度,讓綠能完善結合農業,走向社區化分散發電,打造友善環境的綠能未來。

依傍山水間:紅茶小農返鄉記

2024-05-25

出產紅茶的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村,有另一個地名,蓮華池。和其他郊區不同,這裡保有一片原始低海拔森林。百年前保護下來的森林,如何幫助返鄉小農在山水間立足?

鹿港龍山寺的修護爭議|台灣文資保存的重重難題

2024-04-13

彰化鹿港龍山寺是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廣大木構建築,廟中的剪黏、雕刻、彩繪、藻井等構建,都是精湛藝術,1983年定為國定古蹟。文化部規劃進行修護,卻在彩繪修復施作,引發爭議,形成文資大論戰。

餵餵黑鳶OK嗎?|人為餵食的爭議與必要性

2024-04-13

全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有穩定的老鷹族群。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希望打造「老鷹之鄉」來帶動地方發展,在地業者發展出釣魚放生,讓老鷹自由捕食的遊程。想以黑鳶做為地方創生的明星物種,人與黑鳶應該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生態觀光與物種保育能夠取得平衡嗎?

震撼 403:921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強震 超過700起的餘震

2024-04-08

4月3日上午7:58,芮氏規模7.2的大震,撼動全台。這是繼921地震之後,二十五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造成13人死亡,超過千人受傷。台灣身處在地震帶上,要如何與震共存?建築結構上又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在921地震之前的早期建築,補強耐震又可以怎麼做呢?

馬遠遺骨何時歸?|未完成的轉型正義

2024-04-06

1960年,台大未徵得部落同意,來到馬遠公墓挖掘遺骨,將六十具遺骨運回台大醫學院,做為學術研究的材料,引發部落不安。2017年部落族人組成自救會,和台大展開返還遺骨和補償措施的協商...

太麻里溪畔 嘉蘭村|莫拉克風災15年後 他們過得還好嗎?

2024-03-29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居民在莫拉克風災後建起的永久屋生活;重建的同時,也持續陪伴孩子長大、傳承部落文化。 莫拉克風災今年將屆滿15年,現在的嘉蘭村遇到風雨時,還有危險嗎?

池上 藝術之路|把家鄉的文化留下來

2024-03-15

台東池上是國內冠軍米的搖籃產區,其實二十多年前,除了開始追求嚴謹的種稻品質,也希望打造農村成為藝術之鄉。隨著時間流轉,池上米維持高品質,池上鄉的文化氣息,也越來越濃。

讓母雞自由|從格子籠走向友善飼養

2024-02-24

社團時間一到,台北市和平實小養雞社的學生,迫不及待跑向草地上的雞舍,要讓裡面的雞隻到外面自由奔跑。每隻雞都有名字,屬於哪種品種?有什麼樣的個性?孩子們都很知道。

鐵花村音樂聚落熄燈|台東在地展演舞台為何無法繼續?

2024-02-23

2023年11月初,台灣好基金會發布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將在2023年12月30日畫下句點。消息一出,引發關注,從2010年7月31日開始第一場表演,已經是台東熱門地標的鐵花村音樂聚落,為什麼要熄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