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螺溪的新溪望|透過改變周遭來改善河流

採訪 / 撰稿 郭志榮
攝影 / 剪輯 張光宗

台灣的河流有著不同污染問題,透過各種整治方式來改善。不過在彰化,有群人透過地方協力,帶領民眾認識生態,愛護河流,再淨化水質,營造東螺溪的新「溪」望。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從高山流入平原後,河水不停擺盪蔓延。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流,從高山流入平原後,河水不停擺盪蔓延,形成下游五條河流,不同時期從不同河道出海。日治時代為了整治水患,沿著西螺溪修築堤坊,將不斷變動的河水集中在河道內,流往彰化大城出海,成為現今濁水溪河道,東螺溪就成為斷頭河。

現今東螺溪的水源,主要是八堡圳與莿仔埤圳的灌溉水,河岸有茂密的濱溪帶植物,河道在冬季會形成淺灘,成為小辮鴴等鷸鴴科鳥類的棲地。在一些河段,因為水位較深,適合雁鴨等鳥類覓食、棲息。

東螺溪河道在冬季會形成淺灘,成為小辮鴴等鷸鴴科鳥類的棲地。

東螺溪飽受畜牧生活廢水及垃圾污染問題,如同一條臭水溝。林淑玲是彰化湖埔社區大學執行長,思考成立東螺溪生態教育園區,幫助治理東螺溪。

延伸閱讀》濁水溪河口的生態綠洲|脫離「攪飯配沙」的日子

設立環境教育園區 舉辦文史走讀活動

林淑玲是彰化湖埔社區大學執行長,她成立東螺溪生態教育園區,舉辦活動吸引更多人親近河流,同時收集河岸植物種子,帶到學校教小朋友認識植物。

東螺溪旁建立環境教育園區,認養河岸周遭空地,種上本土植物,豐富多元生態。河岸有著台灣欒樹綠隧道,每到開花季節,形成壯觀的長龍花河。園區會舉辦活動,吸引更多人親近河流。當人們愛河,自然會形成監督力量。同時收集河岸植物種子,設立種子牆,認識植物,也進行藝術創作。

由於過去濁水溪河道擺盪,產生許多水患,常常造成居民重大傷亡。透過東螺溪沿岸的文史走讀活動,人們瞭解河流的人文歷史,看見對於防禦水患,形成的宗教文化。東螺溪旁有間雷神廟,相傳神明是在水患中拾獲,居民供奉膜拜,做為對災害的記憶與敬畏。

東螺溪旁有間雷神廟,相傳神明是在水患中拾獲。

畜牧廢水發展液肥澆灌 提高農作市場價值

使用液肥澆灌韭菜田。

針對改善東螺溪水質,林淑玲思考透過液肥澆灌,讓畜牧場產生的廢水,經過管理檢驗,成為有用的肥水,再媒合到農地使用,避免排放到河流。也透過精算分析,讓畜牧場瞭解在經濟效益上,讓肥水進入農地,比改善廢水排放的投資,更加節省經費。

一些畜牧場老闆,陸續參加液肥澆灌媒合,他們購置運輸槽車,到指定農地澆肥。種植韭菜的農民,展示使用液肥的植物根系,說明液肥和化學肥的差別。使用液肥種出的優良作物,讓農民更有信心,開始思考提高作物市場價值。

農民表示使用液肥種植,作物的根系非常健康。

從生態活動、文史導覽到液肥澆灌,湖埔社大進行一系列河流改善行動,其中最主要的動力,就是推動公民參與,讓更多人認識河流,形成願景,由下而上影響政府。東螺溪改善計畫,並不走向劃設保護區模式,而是透過流域觀念,讓河流周遭的人事物,形成一個共生系統。

從歷史的災難之河,到環境的污染之河,一群人齊心協力,扭轉河流走向死亡的惡性循環,尋找出東螺溪的新希望。

延伸閱讀》肥水落田|豬牛糞尿回灌農田再利用

地點
集數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