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找溪望|官民合作找回花蓮鱉溪的生命力

採訪/撰稿 陳炯翊 陳慶鍾
攝影/剪輯 陳慶鍾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村民,在鱉溪溪邊的高灘地上,挖了三個淺淺的水池,他們希望在池子裡復育,小時候很常見到,現在卻快要消失的小魚-菊池氏細鯽,第一步是先把原生水草種起來,營造適合牠們生長的家。

鱉溪全長近17公里,發源於海岸山脈的最高峰-麻荖漏山,是東部第一大河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因為以前很常看見鱉的蹤跡而得名,一整年水量都很豐沛,河道蜿蜒曲折,生養著台東間爬岩鰍、菊池氏細鯽、大吻鰕虎等台灣東部原生魚種,當地居民回憶起早期鱉溪,不只清澈,溪裡有深潭、石頭,棲地多樣,生態豐富。

現在鱉溪的樣貌不太一樣了,溪裡大大小小的石頭越來越少,換成一道一道的攔河堰和固床工,溪畔的緩坡變成高聳河堤,原來散布在河岸兩側的灘地,也變成稻田,溪裡的原生動植物,因棲地環境改變漸漸消失。鱉溪,不再是陪伴大家長大的那條鱉溪。

2018年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從局中的經費撥了預算三千多萬元,重新營造鱉溪的自然生態,希望在降低河川災害的目的下,同時把居民和鱉溪的親密關係找回來。

施作項目以豐南社區河岸安全為優先,計畫在右岸興建固床工和護趾工,來保護堤岸,減緩河床往下刷深的速度,同時在堤防上綠美化,闢建景觀步道形成休閒綠廊,左岸的高灘地上,也規劃鱉稻共生環境和生態導覽設施,但是九河局的心意,一開始沒有獲得在地居民的迴響,他們憂心鱉溪會更加人工化,因為台灣各地皆有類似的案例。

台中市南勢溪整治過程,破壞南海溪蟹棲地引發爭議


例如:台中南勢溪,水質清澈,地下湧泉豐沛,沿岸密密麻麻的坑洞,還是台灣特有種,南海溪蟹的家,2018年台中市政府著手整治南勢溪之後,樣貌大大改觀,挖除兩岸的竹林和有百年歷史的砌石堤岸,填掉南海溪蟹的棲地,重新在河床上種植景觀植物,鋪設大塊大塊的水泥踏石,南勢溪從此被隔離在水泥高牆之外。 

為了獲取更多認同,把多元聲音納進來,第九河川局重新審視鱉溪規畫案,再度召開說明會,廣邀在地居民、環保團體和學界參與,並成立鱉溪流域管理平台,細分出河川工程、水質水量、生態復育、農村創生四個小平台。包含林務局、水保局、花蓮縣政府、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及環保團體等二十六個單位共同加入,彼此共學,決定優先要做的事。

鱉溪上游養豬場的廢水排放,這個困擾居民數十年的老問題,是管理平台瞄準的第一項工作,目前違法排放已經遭到罰款,業者承諾不會再把廢水排放到附近自有的農地,以免外溢到鱉溪,影響水質。

鱉溪上游的養豬場廢水非法排放,居民困擾多年。

另外,要對抗河川下刷的力量,避免水泥護岸崩塌造成災害,除了興建攔砂壩和固床工,水利部門幾乎沒有第二種方法,鱉溪就是在這樣的工程思惟下,漸漸失去原始生命力,短短九公里內,就有二十三座攔砂壩,政府與民間,大家凝聚共識,希望先還石於河,恢復舊有河相,再研究不影響安全下,拆除壩體的可行性。

要拆除掉攔砂壩或固床工得從長計議,但加寬河道減緩流速,降低河床刷深的速度,是眼前可以辦到的,有許多行水區的河川浮覆地,被開墾為稻田,以往礙於民情,公部門要取締占用或收回租地,都得大費周章,現在有管理平台,可以和社區居民各司其職,目前已經收回兩處高灘地。

除了還地於河,也開始進行生態復育,原來的灘地和水稻田,在九河局雇工購料委託村民們共同整理下,現在是菊池氏細鯽的保種復育池,並且搭建簡易魚梯,讓鱉溪的魚兒,有機會上溯洄游,這種可移動式的魚梯,颱風來了可以搬到岸上,不用擔心損壞,大家邊做邊學。目前攔河堰上,已經是模組化的第二代魚梯。

模組化的簡易魚梯,隨時可視狀況移動。

河川整治不再是合約買斷的工程,過程中透過讓民眾參與決策,與專家學者彼此討論,官方與民間合作取得共識後,再展開行動,期望透過眾人的智慧,讓鱉溪的環境能再豐富起來。

集數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