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的有機舖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當糧荒的現代樣貌,以「沒得吃」和「不敢吃」的形式,在全球蔓延,也許除了技術改良和貿易談判的方式之外,必須進一步思考,一個在地取食和自然健康的有機解決之道...於是,在花蓮,一位準博士生,開設了一家現代有機菜舖,用他自己的方式,解決糧荒的危機...

在花蓮,一位準博士生,開設了一家現代有機菜舖,用他自己的方式,解決糧荒的危機。

一手推著嬰兒搖籃,一手看著網路訂單,這是今天的故事主角─王福裕,外號大王。他是一位專攻都市規劃的博士研究生,卻停下課業來到花蓮,經營一家有機菜舖,幫助農民行銷產品,實現心中的願望。他創造一個有機農產品的平台,向花蓮附近有機農夫購菜,再轉售配送給他的訂戶,在他提供的菜單中,以在地生產為主,找尋應時適地的農產品,讓農作合乎自然規律。

減少對外國食物的依賴,重回在地食材的取得,成為解決糧荒的重要觀念,更重要的是在鮮採鮮食之中,消費者可以吃到美味。確定好田間的果菜組合,工作人員將菜單建檔列印,高度運用資訊管理,方便統計與調整。

確定今天的配送菜單,王福裕自己開車下鄉收菜,他必須找到合格的農夫,確保果菜的品質。他來到一間農場,收取訂購的香瓜,農場主人在接到訂購電話後,就將香瓜採好,等待王福裕前來取貨。試吃的口感,成為檢驗品質好壞的標準。但是在無毒或有機農作的市場中,王福裕認為,除了農民提供的合格檢證文件,更重要是,他相信人際網絡裡的訊息。

資訊的透明化,減少食物污染的危機,讓消費者不會因為恐懼,形成什麼都不敢吃的恐慌,於是了解產地狀況、了解生產過程,成為有機行銷中,最重要的工作。留一些時間,在田間觀察、和農夫交談,王福裕期待建立互信的網絡,同時給農民一些市場上的建議。

有機農作的產業,近年在台灣蓬勃發展,反映的正是現代人對食物污染的恐懼心理,許多有機農民,深知自己扮演的時代角色。李先生是花蓮有名的有機農民,不僅農場面積廣大,並出產許多蔬果種類,成為台灣有機農民觀摩學習的地方。王福裕原本是想來學種田當農夫,但是李先生建議他別種田,去幫農夫賣菜,改變了他的想法。

博士生學會賣菜,他的家人認為大材小用,他卻覺得,這個工作不只是賣菜,而是扮演著消費者與農民的美味推銷員。開著貨車,穿梭田間,將美味蔬果搬上車帶回城市,王福裕用小小的力量,在這個糧食危機的時代,找回人們對於食物的美味與安心。

王福裕的菜舖,請不起太多的人力,妻子為了幫助他實踐心願,帶著小孩一同工作。一家人一起打拼,感動許多朋友,每到分菜配送的時間,總有人義務來幫忙,形成一個互助的小團體。載回的菜,必須依照菜單分配包裝,幾位學生朋友幫著挑菜分裝,王福裕以工作換菜的方式,感謝這群朋友的義氣相挺。

許多未曾接觸過農村的學生,也在菜舖工作的過程中,學習到有機農業的觀念,認識許多蔬果的生產情形,也認識有機作物裡,昆蟲存在的意義。透過網路,王福裕傳遞有機食物的觀念,希望傳達在地自然的慢食生活,讓食物不虞匱乏,也永保美味。王福裕的菜舖子,慢慢吸引許多人注意,一些上班族,下班後也會來到菜舖,聊聊天,看看今天的蔬果。

黃昏時刻,工作人員將菜分配好,王福裕馬上開著車,將菜送往許多取貨站,讓城市人對於滿足美味食物的需求。在現今,沒得吃與不敢吃,成為現代糧食恐慌的問題,人們對於糧食缺乏,以及糧食污染,深具憂心。在台灣,有機農業運動在各地展開,它不僅是對於環境保護的反省,更能在回歸在地種植與食用自然食物的觀念中,對抗糧食恐慌的新時代。

王福裕,一位博士研究生,以下鄉實踐的行動,為世界創造永續的契機。

集數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