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防災正起步|避災防險學習與災難共存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張光宗

泰利颱風還沒有來到,電視新聞早已嚴陣以待。這幾年,台灣經過許多次土石流、水災的洗禮,民眾開始學習,如何面對各種災難…

颱風,來勢洶洶,中央氣象局在6月19日清晨五點半,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當時預估中南部雨量,可能高達1500毫米。位於西南氣流迎風面的南部山區,人人警戒。

兩台閃著警示燈的車子,是高雄市六龜區荖濃社區的守望相助隊,隊員向明賜守在荖濃溪邊已經一個晚上,雖然有點疲累,但是只要泰利颱風還沒有離開,他也不能隨便撤退。

颱風一登陸,高屏溪上游山區風強雨大。進入荖濃社區前,會先經過一片山壁,這裡是新的土石裸露區,土石崩落、樹倒路坍的景象,讓人心驚膽顫。不過居民們久病成良醫,早早準備好包袱,入住當地的防災中心。外頭風雨強大,防災中心內聚集了十幾個人,大家或坐或躺,一起等待颱風遠離、危機解除,這種作法,是莫拉克風災之後,山區居民最基本的自保方式。

從卡玫基颱風開始,旗山區幾乎年年淹水,也是全台在莫拉克颱風期間,受創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八八水災帶來的土石淤積量,幾乎就要比堤防內的民宅地面高。然而,慘痛經驗也帶來成長機會,現在的旗山人很機警,只要收到消息,就要撤離。

高雄市旗山區公所社會課課長林靜芳說,因為旗山區有七條溪流屬於土石流潛勢區,所以在區域內的居民,一定要在風雨來臨前先撤離。目前是以旗山區公所三樓的會議室跟圖書館,來規畫收容的主要場地。

社區,是自主防災的基本單位。透過社區自主管理,培養民眾避險觀念,在可能發生的災害來臨前,提早撤離、降低衝擊。高雄市旗山區公所秘書林東慶強調,近年防災經驗的重點在於,教懂民眾如何避災防險,過去的觀念是人定勝天、抗災,但是現在天候變化太大了,不是人力可以抵抗。

自主防災的重點不只在撤離,還有社區內疏散、警戒、引導、收容等任務分工。擔任屏東縣示範單位的林邊鄉永樂社區,五月初剛好完成最新一次的自主防災演練,面對颱風來襲,他們比以前更清楚防災之道。

以社區為主體來推動的自主防災,會因為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像是山區的撤離與平地的疏散,就很不一樣。該如何協助各地建立屬於各自的防災策略,該是政府未來應該思考的方向。旗美社大莫拉克社區重建站的張正揚說,國人要思考的是,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可以減緩災難造成的衝擊,透過分散、多元的應對方式,會比中央一條鞭式的安置辦法更好。

這次泰利颱風,幸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為台灣帶來重大災情,可是對中南部地區民眾來說,卻是一場真正的自主防災演練。對台灣人而言,似乎也必須透過一次次的摸索,才能真正學會,如何與災難共存。

集數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