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地之村馬頭山|集眾人之力護家園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許中熹

2020年6月21日星期天,正值盛夏,太陽早早就爬上山頭。位於高雄市台28線旁的馬頭山腳下,出現了一群婆婆媽媽,他們有人炒料、有人包餡,所有人忙得不亦樂乎!大家要共同完成的,是在地的傳統美食草仔粿。草仔粿的餡料由竹筍、絞肉、花生粉、紅蔥頭,和芹菜混和拌炒,就像一個社區由許多不同的人組合而成,各有專長又合作無間。

這裡,是高雄市旗山、內門、田寮的交界處,有一座馬頭山。2015年6月,廢棄物處理廠商,想在馬頭山興建掩埋場,差一點就被開發為乙級廢棄物掩埋場,經過三年多的抗爭,目前程序暫停在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Z業者原本認為,馬頭山的自然資源與地下水不多,設場對環境衝擊不大,但居民經過三年多調查,發現生物與地下水都非常豐沛。2018年年底,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宣布此案暫緩,爭議就此落幕。居民把抗議組織自救會,轉型成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也將抗爭力量化為當地社區發展的能量。

從2020年2月開始,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和高雄市內門區內南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推動社區林業計畫,一個月進行一次到兩次的自然環境自主調查,以此盤點社區資源。

參與調查的居民,每次至少六、七人。他們大多六、七十歲以上,但是手腳很靈活,上坡、下山得心應手,穿越密林或草叢,也都輕而易舉。像是61歲的劉茂林,在地方上有「草地博士」的稱號,山區的捷徑、路邊的植物、樹林或溪邊的動物,幾乎都難不倒他,所以照相機要放在哪個區域、綁在哪棵樹上,都得仰賴他的意見。

戴著農用斗笠,坐在挖土機上操作機器手臂,劉茂林渾身上下散發農民特質。從小在馬頭山長大的他,年輕時曾在高雄市待了十年,返鄉生活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以時下年輕人流行的語彙來說,現在的劉茂林,是十足的斜槓人生。他從工開怪手、也務農養蜂,只要有空,一定義務投入社區工作。

至於社區工作的部分,劉茂林不只出一己之力,連33歲的兒子劉易承,也被他拉下水。日常是老人調查團,假日就換青壯年出馬,平日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會利用休假回到馬頭山。

一到星期六或星期天,一行人走在山徑上,再爬進果園,到了照相機所在位置,大家七手八腳看起來不太熟練,不過,這是必經的過程。50歲的蔡美玲第一次拆裝照相機,劉達亮負責指導,另外,劉易承是第三次擔任調查記錄。54歲的吳順興是蔡美玲的先生,夫妻倆對社區一向親力親為,他們不只接下老人的棒子,也努力為下一代守住家園。

從2015年6月起,馬頭山因為掩埋場的爭議案,一時失去寧靜,雖然危機暫時解除,但剛起步的運動已經停不下來,只要地方有需要,人人都會挺身而出。山村市集上二十多個攤位,有人在推廣理念,也有人促銷農產品,而馬頭山最引以為傲的生態導覽,更是不能少。

六、七月之交,芒果採收即將結束,破布子季節已經進入尾聲,老農民忙得很開心,這是屬於馬頭山的夏天,沒有什麼改變,不過,也有些變化正在悄悄發生。馬頭山被稱為惡地,是因為月世界的特殊地形,再加上當地廣大的刺竹林,給人感覺不好親近。但是,這些年的環境運動,讓外界重新認識馬頭山,這裡的各種生態資源豐富,農村生活維繫著人與人的互動,還有社區營造也邁開第一步。

集數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