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告白

採訪/撰稿 鄭淑麗
攝影 劉煌文 陳添寶 朱孝權,攝影助理 朱致賢 陳政皓

在臺灣,農業被認為是個夕陽產業,農業經營常是血本無歸,許多農戶被迫採取休耕、廢耕等消極的耕作模式,有一群農人開始遵循自然農法,有機的概念並不只是一種生產模式,而是如何「找到健康的土地,種出健康的菜」的生活實踐。

土地,是一門地域性極強的學問,不曾在上面耕作過的人,無法熟悉這塊土地的特性,為了深入了解每一塊農地,東勢農業資材行負責人劉龍麟仔細記錄每一次的觀察結果,六年下來,他已經累積出厚厚的觀察心得。一本一本的像是土地的病歷表,記載著每一塊土地曾經發生過的病痛和服用過的處方,在當地農民心中,他是個「土地醫生」。

1999年8月中,連續大雨過後的這一天,劉龍麟來到臺中東勢的摩天嶺探訪詹秋風的甜柿園。當蚯蚓在泥土中鑽動尋找食物時,正好讓土壤變得疏鬆透氣,可以算是免費幫農夫翻犁土壤的義工,而其排泄出來的糞土又能肥沃土壤,所以蚯蚓的存在是判斷土壤是否健康的指標。

劉龍麟的理想是永續經營的理念,能夠實踐在每一塊土地上,可是為了對付日益惡化的生產環境所衍生的病蟲害,農藥仍然被大量使用在臺灣島上。根據1997年的統計,臺灣每公頃耕地的農藥使用量是43.57公斤,為美國的21.79倍,日本的3.11倍,臺灣的農藥使用量其實是名列前茅。

在臺灣,農業被認為是個夕陽產業,農業經營常是血本無歸,許多農戶被迫採取休耕、廢耕等消極的耕作模式,有一群農人開始遵循自然農法,有機的概念並不只是一種生產模式,而是如何「找到健康的土地,種出健康的菜」的生活實踐。

臺灣大學園藝系教授鄭正勇認為,消費者可以要求生產者標示,生產者必須負責任,可以給消費者比較大的信心。認證制度,是一套認定有機農產品的標準法則,通過檢驗標準的農戶,才能得到認證,做為產品行銷的標誌,在臺灣是由農委會輔導民間團體從事認證工作,目前推展認證制度最力的就是「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由於認證制度並不夠明確,因此很多農友開始主動和消費者建立溝通的管道,希望透過人與人的認識和相互信任,來彌補認證制度的不足。

因為充斥在市場上的有機農產品並不容易辨明真偽,為了讓全家人可以吃得健康,所以主婦聯盟的媽媽們決定自己去尋找有機農友,自己做農產品檢驗,成立有機蔬菜的共同購買,她們這麼做已經有六年了。生產者、消費者一起牽起手,希望學習祖先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方式,為了健康,更為了這塊土地,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整個破壞掉。

集數
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