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科學園區四期計畫,去年八月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一個用地600多公頃、投入1.2兆、聲稱每年可創造9千億營業額、3萬個就業機會的開發案,是政府眼中拼經濟的救命仙丹。
但另一方面,在金融海嘯重創高科技產業、國科會負債高達千億的情況下,政府決定再度舉債興建中科四期,引爆國家資源不當投入、陷國家經濟於更大風險的疑慮。
特別是世界農糧組織才剛宣布,全球飢餓人口將破10億,中科四期卻徵收大面積農地、排擠農業用水、引發國家糧食安全、國土利用合理性的批評。國家資源應該如何分配,才能保障台灣人民的未來,政府有必要給全民一個交代。
中科從民國91年起,陸續開發台中、虎尾、后里等三期園區,中科主張前三期園區土地核配率已達八成,用地已不夠,另外規劃在彰化縣二林鎮開發中科四期園區,總面積635公頃,主要提供給友達一家公司興建面板廠。
工業與農業搶水
中區水資源已嚴重缺乏,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再度引爆搶水爭議。
中科四期用水規劃,短期用水(民國98~100年),每日0.48萬噸,預計從自來水系統供應。中期用水(民國101~104年),每日7.13萬噸,由自來水系統、集集攔河堰北岸既有的水源供給。長期供水(民國105年以後)每日16萬噸,由自來水系統及大度攔河堰聯合供水。
中科指出,關於短、中期用水,已經取得自來水公司、彰化農田水利會同意。依「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書」內容,彰化農田水利會承諾以「持續穩定」提供園區用水。而且即使在枯水期、非灌溉期間也會「確保調度水量的穩定供給」。環評審查時,有委員質疑,這份合約「割地賠款」,非常不合理。
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的台灣,種稻總面積50萬公頃,卻有近半、22萬公頃休耕中 (一、二期作合計)。農地休耕只是因應世貿組織、調節產銷的權宜之計,並非廢地。當糧食自給不足,還有復耕的機會。可一旦農地變工地,未來則完全沒有緩衝的餘裕。政府在支持工業的同時,是否想到糧食安全,要付出多少代價。
工業與農業搶地
工業用地為了爭取完整區塊,農地勢必被犧牲。以中科三期七星農場基地為例,總計111公頃全數是台糖農地;中科四期面積635公頃,8成台糖農地,其他2成也是農地、甚至有1成4是私有地。
台灣許多農田已經休耕,政府又不斷為了工業開發釋出農地,有些甚至還是生產力高的優良農地。不顧農民意願強制收購農地,也有違公平正義。
工業用地往往涉及徵收私有地,政府以「公益需要」之名,未依土地徵收條例規定的協議價購程序辦理。徵收價格往往過低,農民被迫賣地、且失去農保資格,導致農民的恐慌。台灣是民主國家,但為了追求效率,輕易動用土地徵收權,未來勢必引發更大的民怨。
高科技廢水、空汙人人怕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未來光是揮發性有機物,每年就會排放1000多公噸,對臭氧日益嚴重的中部地區而言,如果沒有其他有效的空汙管制策略,未來空氣品質的變化、民眾的健康風險難以預料。
另外,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每天排放近10萬噸廢水,原本中科打算將廢水排入舊濁水溪流域、三和制水閘下游河段。福興鄉漁民抗爭後,中科提出改排濁水溪的新方案,從二林園區往南拉17公里專管,將廢水排放到自強大橋下游,下游高灘地有農作,出水口兩側有養殖魚塭,對雲林縣影響相當大。
中科一再表示,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適合養殖漁業。然而所謂低於管制標準,並不表示對養殖業、灌溉用水或民眾健康沒有影響。究竟有多少影響、又如何因應,政府有必要充分評估健康風險後,做出對人民最有利的決定。
中科四期的廢水,不論排到彰化縣或雲林縣都不受歡迎,因為重點不在廢水排放到那裏,而是廢水根本無法讓人放心。未來中科必須誠實提出解決方案,否則即使強行過關,開發的正當性也永遠都會受到質疑。
科學園區是迷思、還是未來
自民國69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台灣科學園區發展已經過了30年,如今還是台灣賴以提升經濟的產業。但是,往年的高成長如今已不復見,國際間一有風吹草動,台灣科技業感受的衝擊也愈強烈,去年即負成長5%。
每當政府提案興建科學園區,理由不外促進經濟、增加就業,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又往往設在經濟相對弱勢的區域,當地民眾對科學園區的期盼可想而知。
然而國科會統計,科學園區就業人口達20萬人,其中95%擁有高中以上的學歷。中科表示,二林園區可帶進3萬個就業機會,但多數漁民只有國中學歷,他們是否真能進入科學園區就業,很令人懷疑。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徐世榮表示,科學園區是否真能為國家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大家好像都已經陷入到一個迷思,好像科學園區都是好的。他認為,所謂的利益,絕對不能只從經濟面向來考量。
徐世榮指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政府已經推很久了,但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並未真正落實。「你說農業不永續嗎?」他認為農業是非常永續的,可以世世代代養活很多人口,當然政府也應該重視工業發展,但不能像現在這樣,動不動用經濟產值把農業侵奪,完全以為工業發展是最好的。
「我們台灣未來生存的命脈,在於我們人民對土地的認同跟愛護,這才是最關鍵的。」
側記
金融海嘯算是對過去全球金融體制的一次總體檢,許多曾經撐起經濟半壁江山的產業,如今面臨重大挑戰。光電、半導體這些高耗能、高耗水產業未來是否能重新再起,已經引發巨大疑慮,許多國家為了避險,開始積極尋找綠能產業。
如今政府依然把重振經濟的期待放在光電、半導體業,投入巨大資源,對其他新興產業產生排擠作用。隱藏不見的,還牽扯工業與農業搶水、農業面積減少衝擊糧食安全、工業汙染的世代正義等爭議。
全球暖化、能源匱乏,經過金融海嘯後,世界重新反思什麼樣的產業才能永續。台灣在永續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成長,除了科學園區,我們是否還有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