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相關報導
【水頭商港】世代‧後豐港|傳統漁村聚落的變遷
一場建醮,呈現金門後豐港四百年的悠久歷史,傍海維生的居民,卻在開發的巨輪下,面臨海灣被填平的困境,在喧囂的鑼鼓聲中,未來如何走下去,考驗這群世代子民。 正月十五,對於金門後豐港居民而言,王爺建醮是聚落的傳統,四百年來維繫居民的感情,許許多多離鄉的遊子,都會在這個時刻趕回來,讓這個人口漸少的村落,一下子熱鬧起來。 後豐港居民多數姓洪,遠祖就是與鄭成功一起打天下的洪旭,因此早期被稱為洪門港,...
濕地悲喜劇|重新還給濕地一個家
如果這是一齣戲,它原本應是一個悲劇,不過劇中的主角決定自己轉個彎,於是劇本改寫,一齣以悲劇開場的戲,結局卻以喜劇收場。 跟著賴榮孝老師走進濕地,濕地內植物繁密、蘆葦叢生,很難想像一年前這裡是一片人工草坪,當時怪手剛開挖,義工們準備種下小小的幼苗。短短的一年,一座近自然的人工濕地誕生了,過個馬路來到陽光運河,這條上億元打造的運河,它的前身是一片生態豐富的濕地,如今一切化為烏有,看著濕地一生一死,...
風雲再起|看永揚掩埋場環評爭議
冷冽的寒冬,東山鄉嶺南村的村民在天還沒亮就起床,搭車前往台北陳情抗議。他們擔心設在水源頭的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會影響他們的灌溉水源,民眾也不斷提出新的事證來佐證,掩埋場可能會污染烏山頭水庫的水質,衝擊百萬民眾的用水安全。 當有重大環境影響的因子被提出時,在環評制度上是否能補救,台灣各地許多充滿爭議的案子,都源於環評,而風起雲湧的抗議運動,是否能讓環評制度更完整。 側記 第二次做東山永揚掩埋場,...
家離湖邊那麼近|東華大學的世外桃源
華湖是東華大學十年前創校時挖掘的湖泊,當時的設計是透過一個地下水道和校園另一個也是人為開鑿的湖泊連結在一起。但是因為人為設計加上工程失敗,使得華湖和東湖各自獨立,也讓人煙稀少的華湖漸漸發展出獨樹一格的景觀。
東山風雲|永揚掩埋場揭開環評制度的問題
台南縣東山鄉嶺南村的村民過著樸實的山居生活,雖然位處邊陲,沒有什麼商業活動,但是老天爺給了村民一片好山好水,讓他們得以在此地安居樂業。但是平靜的山村生活,卻因為山上設置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而搞的人心惶惶。 永揚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就設在這條溪的水源頭,這裡是急水溪的上游,沿線許多農民都取用溪水灌溉,居民認為掩埋場等於污染,在污染的土地上如何能夠安身立命。
角落台北--尋找寶藏巖
繁榮的公館商圈,嘈雜的人群、疾駛的車流,一轉進汀州路,卻彷彿進入另一個奇異的天地--一整片老舊的房舍,靜默地攀緣著這小小的山坡。這裡是台北市最後一塊違建聚落,是怎樣的因緣際會,讓這片違建聚落被保存下來,甚至可能成為台灣第一個藝術家與居民共生的藝術村?隱藏在角落的寶藏巖,就要訴說著台北的另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