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的銀合歡非常的多,很多的南美豬屎豆。對一般人來講這些東西都是雜草,但對吳明益來說,這些都是讓這裡聚集更多昆蟲和鳥類的原因,像南美豬屎豆是波紋小灰蝶的食草。
穿過草木叢生的小徑,由人造再回歸自然的華湖,成了吳明益自然寫作課程的講堂。華湖裡的一草一木更是他引經據典的活教材,指著湖畔的開卡蘆,他說著兩個典故,因為像竹子一樣很堅韌,所以在中國古詩裡把開卡蘆拿來當作愛情的譬喻。透過對動植物的知識,帶領學生反芻抒情式文章,觸發想像的肇端。
湖的另一邉是莎草科的水莞,歐陽修踏莎行有兩個句子很有名,「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吳明益說,顯然就是流逝的水和莎草的景觀,使得人分離的心情格外的強烈。
走在華湖裡聽著蟲鳴魚躍,說著鳥語花香,吳明益彷彿是長期浸潤在動物世界裡的研究者,他帶著中文系的學生,跨出了書中的扉頁,邁入生命裡真實的體驗。他不斷思索文字生命與自然的意涵,而發現自然之美總是觸動他對教學的省思。
是不是有可能他就是本來是做科學、化學或物理系,他是生物系的學生可以透過這個地方得到文學性的啟發呢?學生第一次看到金線蛙的地方,夏天來會有很多金線蛙,他會把這時間點和這個生物的記憶連結在一起,他就可以寫一篇文章了。這篇文章不是用生物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金線蛙,而是他看到金線蛙剎那的衝動,過去十幾年來他沒有注意到其他生命的存在。
對於培養,他先有感情的培養,有感情思維能力的小孩,看見鍬形蟲,他可能會先去思考,這隻鍬形蟲準備要做什麼呢?而不是急著把牠抓起來當作收集品,這是對待朋友的態度,而不是對待一個實驗品的態度。
因為人為開鑿失敗而回歸自然的華湖,將面臨被規劃成建築用地的命運,這裡曾經帶給學生的記憶以及在此落地生根的動植物,也將消失無影。
側記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翻閱了『蝶道』這本書,裡頭除了作者粹練純熟的文學筆觸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蝴蝶豐富的知識,揉合了文學與科學的而成的一本書,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寫作題材中「自然書寫」的體例,而書本中的照片或文字全自出自於一個中文系教授吳明益手中,他如何觀察自然?他如何在看似抽象的文字中,藉由實地觀察探索生命的著力點,找到一條歸返心靈原鄉的路。
跟中文系的教授談環境與自然,這樣的題材適不適當?又該如何呈現?在與吳明益教授訪談過程中,我是戰戰兢兢的。畢竟在浩瀚文學領域上,我是滄海之一粟,而透過的實際觀察與解說,那些在記憶深處,原本陌生或曾瀏覽的文字變得鮮明。這是一個實驗,我們嘗試用影像去追尋他描述的意境,但我知道力有未逮,如同吳明益戮力保存「華湖」的現況般,在湖面上丟下的一顆小石頭,希望這點漣漪,能喚醒更龐大的組織機制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