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的島第 No name 集的相關文章
臨河之路|淡北道路開發爭議
因為淡水很美,越來越多人來,淡水也改變了。新北市淡水地區居住著十七萬人口,聯外道路只有台二線,由於經常塞車,市府規劃淡北道路想改善現況。究竟這條路是居民的救命道路?還是如環團所說,為建商打廣告?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我眼所見即是天地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暴雨切割高聳的山巒、河流吞沒田園和村莊,高雄市甲仙區的小林村,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十年過去如一日,靜靜的群山依舊矗立,河流走回舊河道,回憶裡的家園沒有消失,人們從災難中,找到重生的力量…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伸手所及山是家
屏東縣三地門鄉,有一個傳統的排灣族部落-大社。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後,部落族人全數下山住進永久屋,只剩下兩戶人家,留在原居地。這兩個家庭,是由一個奶奶、兩對夫妻和六個孩子共同組成。 在大社部落,大自然是時間的主人。父母親上下班不用打卡、孩子們上下課沒有鐘聲。兩戶人家看似共同照顧91歲的老奶奶,其實奶奶才是老大,哪一天要在哪個農場工作?要做什麼?如何分工?都是她觀察大自然變化後,說了才算數...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預知大崩塌
2009年,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發生大規模崩塌,四百多人死亡。大規模崩塌發生的頻率雖然不高,一旦發生,卻會釀成巨大災害。經過十年的調查,全台灣像小林村這樣的地方有多少?政府與學界在這些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做了哪些監測?在災害發生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風災十年路
高屏溪流域的三大支流荖濃溪、旗山溪、隘寮溪就像是南台灣的血脈,八八風災後每一條流域都經歷著驚心動魄的改變。經過十年的洗刷、復育,人能否安居?山河是否安好?
能源轉型的公民參與之路
2018年年底,台大風險中心針對台灣民眾能源態度及認知的調查 ,顯示台灣有高達82%的民眾關心能源政策的發展,但有將近五成的民眾認為核電是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且並不清楚政府在2025年再生能源有超過20%的政策目標,這在在顯示台灣多數民眾對日常能源的使用認知有很大的誤解,同時,能源轉型的公民參與和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目標與進程上相比有很大的落差,凸顯出公民想要參與國家能源轉型,...
透視嘉磷塞|政府考慮放寬殘留容許量惹議
為什麼孟山都公司,要為一位癌症末期的美國校工,付出數十億台幣的鉅額賠償金?這起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訴訟案,引起全世界注目。燕麥、小麥、大麥、黃豆,各式各樣的雜糧和嘉磷塞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歐盟的農業大國,接連對它實施限制?它又怎樣影響著台灣人的日常飲食?
助虎歸山|讓石虎在野外安心生活
「對比以前較少開發的環境,現在石虎的棲地,可能是從前的5%到10%」這是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多年調查的結論。棲地喪失,是石虎最大的危機。目前台灣的石虎僅剩數百隻,每年因為路殺或偷吃雞而喪命的,就有數十隻。在雲豹絕跡之後,姜博仁希望能先止血,「先解決死亡率,讓石虎活下來,就有機會繁衍下一代…」
山間步道師|修築安全好走的自然山路
有些人,上山不是為了自己。他們的目光,不是望向綺麗風景,而是腳下的路面。他們了解大自然,更了解石頭、土壤與水的關係,還知道如何重建平衡。他們有一個共同心願:修築安全好走而且很自然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