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停看聽:從知本濕地看原民傳統領域與綠能發展的衝突兩難

採訪 林書帆 陳淯茜,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陳添寶 劉啟稜,剪輯 陳慶鍾

炎炎夏日,氣溫屢創新高,氣候變遷的影響,越來越有感,政府想藉由太陽光電加快減碳腳步,然而許多地面型光電案場,卻因為引發環境與社會衝擊,進度停滯,其中包括位於台東知本濕地、由韋能能源子公司盛力能源得標的知本發電廠,建置容量202MW,預計完工後,將成為東北亞規模最大的光電廠。

知本濕地是台東縣政府縣有地,也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想在這裡進行土地開發,應該進行諮商並取得部落同意,2019年6月1日,部落以一戶一票進行諮商同意投票,最後以187票贊成、173票反對,14票之差同意光電開發,而廠商也於今年(2020)二月取得電業籌設許可。

雖然開發案看似箭在弦上,但爭議仍沒有解決。依照原住民族委員會解釋,只要在「實質開發」前進行諮商同意程序,都算是符合《原住民族基本法》的要求。然而部分族人認為,縣府在招標後才交由廠商來進行諮商同意程序,而非招標前就來諮商,對部落不夠尊重。

延伸閱讀》台東市公所代行召開部落會議 居民不服提出行政訴訟

除了傳統領域議題,知本濕地同時也是生態熱點。台東縣政府2013年就曾委託中華鳥會進行濕地資源調查,發現有許多保育類生物在此活動,包括環頸雉、黃鸝、燕鴴、黑翅鳶等。依據荒野保護協會、台東縣野鳥學會與台東大學等團體近年持續的調查紀錄,知本濕地的沒口湖水域、草澤濕地、灌叢、海岸沙灘等多樣化棲地,共吸引高達一百六十種鳥類棲息,其中有四十種以上屬於保育類。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議題組組長蘇雅婷認為,綠能雖然對環境影響較小,但知本濕地之所以生態豐富,是因為它是維持原始舊河道面貌的河床地。一旦進行整地,即使廠商承諾二十年租約到期後,會恢復原狀,也將對台東火刺木、琉球野薔薇等原生植物,造成不可回復的影響,因此呼籲行政院與經濟部,應該共同協助台東縣政府進行協調,在台東縣內另尋生態敏感性較低的地點開發,為知本光電爭議解套。

生態豐富的知本濕地,因為不屬於國家重要濕地,不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然而許多非國家重要濕地仍是生態熱點,桃園埤塘也是這樣的例子。桃園市政府曾在2017年推動「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預計三年內要在一百六十多口埤塘設置光電,但在初期八口埤塘陸續動工後,桃園市野鳥學會卻發現,原本會在埤塘活動的候鳥鳳頭潛鴨、留鳥小鷿鷈等需要深水環境的物種,全數消失。

桃園市野鳥學會榮譽理事長吳豫州認為,原因之一很可能是農委會在2018年發布的「農田水利會灌溉蓄水池設置太陽光電設施管理原則」,其中一項規定是,光電板設置總面積不能超過滿水位50%,業者為符合經濟效益,自然會傾向選擇面積大的埤塘來設置,但生性敏感的雁鴨科候鳥,也偏好較不受到干擾的大面積埤塘,最終導致鳥兒不再來。

幸好在2018年,桃園市政府聽取桃園鳥會的建議,在原先預計設置光電的166口埤塘中,先排除120口屬於國家重要濕地的埤塘,其餘46口,則由鳥會再進行深入調查,最後建議其中19口有鳳頭潛鴨與小鷿鷈等鳥類活動的埤塘,不應設置光電。吳豫州強調,這僅是鳥會從生態角度出發所做的建議,沒有關鍵物種活動的埤塘,也可能具備景觀或文化價值,若想設置光電,仍須與當地居民溝通。

有鑑於近年地面型光電屢屢引發選址不當疑慮,經濟部今年即將開始試辦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希望藉由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合作,先盤點出相對較無疑慮的區位,接著業者透過自評表,檢視這些區位中,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課題,並提出因應對策,最後在申請電業籌設許可階段,由經濟部同時進行環社檢核審查。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提醒,環社檢核要成功的關鍵,在於公民參與及資訊公開,或許可以設置類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的平台,方便關心議題的民眾查詢,後續經濟部如果要擬訂細部操作程序,包括資訊公布在何處、怎樣找到利害關係人,都要寫清楚,讓地方政府有所依循。

李翰林也建議,推動環社檢核機制外,對於像是知本光電這樣已經在審查階段又具爭議性的案件,主管機關也應該先踩剎車,思考是否能有什麼轉圜措施:「畢竟知本不是個案,它會影響全台灣能源轉型的進程,跟民眾對整個光電政策的信賴。」

政府希望2025年地面型光電總設置量要達到14GW,但在「綠色衝突」頻傳的情況下,截至2019年底僅達成791MW,減碳行動固然刻不容緩,還是必須停、看、聽,能源轉型之路才能順利往前走。

集數
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