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島第 No name 集的相關文章

紙廠還魂記|讓在地居民苦不堪言的造紙工廠

2017-11-20

彰化縣埔心鄉瓦北村一帶,相傳早年曾有先民在此製造屋瓦,因而得名,如今這裡是埔心鄉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寧靜村落裡,卻有一間讓在地居民苦不堪言的造紙工廠。

農電共生系列--光電板下的新鮮事

2017-11-20

政府全力推動太陽光電,但過去幾年光電設施架設在農地,引發許多假種田、真種電的爭議。太陽光電設置在農地,是否一定會導致良田消失?怎麼樣的規範與設計,能讓光電板下也有新生機?

農電共生系列--走在漁電共生之前

2017-11-20

清晨四、五點,天還沒亮,漁民摸黑工作,提供我們新鮮的水產。政府全力發展綠能,要在2025年裝置20GW的太陽光電,養殖業也是目標之一,而太陽光電和養殖要如何共生?

浮田啟示|與地方一起呼吸的休閒農業

2017-11-13

這是台灣最特殊的一個農業區,農田浮在沼澤上,稱為浮田,百年來,一群農民在這生根。因為地質特殊,無法興建,保持純樸的農村景象,也因為土地踩踏時的柔軟波動,被稱為「活盆地」。隨著農民老化、氣候變遷,務農越來越辛苦,居民積極找出路,發展休閒農業該有什麼限度?如何讓活盆地保持活力?

花果山無疆界|人猴相處之道

2017-11-13

清晨六點天剛亮,果農柳石松還沒到他的柳丁園,已經遠遠聽到他園子裡,狗狂放的叫吠聲。

光電循環之路|廢矽泥和廢棄太陽能光電板再利用

2017-11-06

光電,是台灣重要產業,每年光電展,總可以見到業者推陳出新,研發出各種類型、更有效率的光電板。台灣太陽能電池產業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二,每年產量超過10GW,不過光鮮亮麗背後,卻也潛藏環境問題。農地上的倉庫、廠房,堆置著一桶桶光電廠產出的廢液。這些陳年問題如何解決?太陽光電能不能邁向真正的綠能,走向資源循環之路?

重拾自然|新竹紙寮窩的手工竹造紙工藝

2017-11-06

竹子、藺草,以往鄉間隨處可見的植物,先人運用巧思,廣為運用在日常生活。然而追求效率、便利的現代社會,大量塑膠產品攻城掠地,我們逐漸失去運用自然植物的能力,也帶來更多不可解的環境災難,如今,能不能有機會,再度和自然共存…

金門賭結局|公投反對開設賭場

2017-11-06

金門博奕公投選情緊繃,即將影響金門未來,許多人選擇回鄉,投下關鍵一票。歷經數月正反交鋒,這次金門人選擇不要賭場,但更深的焦慮是未來該往何處去?

別讓陸蟹少子化|護送陸蟹媽媽安全過馬路

2017-10-30

少子化,引起台灣社會深刻恐慌,其實,不少在海岸生活的陸蟹,也面臨相同問題,牠們不是不想生小孩,而是抱卵的蟹媽媽,不一定能抵達產房、順利臨盆。人工設施的阻隔,車輛造成的路殺,成為陸蟹降海釋幼的終極挑戰,有一些人在想辦法…

黃瘋蟻入侵

2017-10-30

小小螞蟻雄兵,每天辛勤儲存糧食,團結合作,讓族群一天天壯大,牠們是寓言故事熱愛描述的對象。當牠們離開原本生長的土地,漂洋過海,入侵異地,這股力量,如何成為野生動物和人類的夢魘?

野菜新勢力|阿美族野菜復興運動

2017-10-30

幾千年前,神農氏為了醫治疾病,親嘗百草,現代的神農氏,則藏身在部落鄉野田間。當氣候變化越來越劇烈,野菜抗逆境、抗蟲害的特性,逐漸受到重視。從田間到餐桌,一場野菜復興大業,正在進行…

首爾大學環境學院尹順真教授專訪

2017-10-26

2017年5月9日,南韓政黨輪替,文在寅當選新任總統,曾經參與社會運動、人權律師背景出身的他,未來將如何在能源政策上,有別於自李明博執政時期,大力發展核電產業出口的路線,走出能源轉型新方向?格外引起公民團體關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