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夏天,全球各地受到極端高溫的災情不斷傳出, 沙烏地阿拉伯前往麥加朝聖的民眾,超過1300人熱死;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喀拉蚩,6月23日至26日連日高溫超過40度,有四百多人死亡;印度新德里、墨西哥出現超過50度的極端高溫。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氣候學家Daniel Swain 表示,2024年這一季的異常高溫似乎意味著,2024年可能要面對一段更長時間的特別高溫期,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會使熱浪變得更容易發生,而且比原來更熱。聯合國秘書長古提瑞斯針對氣候危機提出「紅色警戒」。
2024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小組」(C3S)所發布的全球氣溫觀測數據資料,彙整出2024年6月已經是連續第12個月刷新以往每個月均溫的高溫紀錄,比起工業化之前(1850-1900年)的6月平均值高出1.5度以上。
1980年代之後全球增溫明顯 其中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
由國科會和環境部共同發布的《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中提到,自1850年以來,全球氣溫平均上升0.88度,其中0.6度的升溫發生在1980年之後,氣候模式推估未來世紀末全球海溫上升有極高的可信度。
報告提到歷史資料顯示,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溫最為明顯,不論各種排放情境,酸化趨勢都會隨著暖化程度加劇。(註:全球海洋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導致PH值逐漸降低,造成海水酸化)
而從美國氣候監測網站 climatereanalyzer.org 的歷年資料來看,2024年1-7月的海水溫度也有往上的趨勢。海水溫度持續升高,導致珊瑚出現白化現象。
全球進入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證實了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前面三次分別是1998年、2010年以及2014-2017年。不到十年間就又發生第二次大規模白化。NOAA珊瑚監測協調員曼澤羅認為海洋持續變暖,讓珊瑚白化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
2024年的這場大規模白化至少有5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有可能是迄今範圍最廣的一次,科學家認為每一次的全球性大規模珊瑚白化都比前一次還要嚴重。
相關新聞》全球第4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專家:未來90%珊瑚礁恐消失
珊瑚最適合生長的水溫大概是在20度到28度之間,如果水溫持續超過30度,珊瑚就會出現白化現象。因為珊瑚主要依賴體內的共生藻來行光合作用,當水溫過高,不適合共生藻居住,它們就會離開,等水溫下降後再回來,如果持續高溫,就會導致珊瑚死亡。
《2024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根據潮位站及衛星資料分析,1957至2016年間,台灣海峽的年平均海溫,每十年上升0.23度,主要增溫季節為冬季和春季,與聖嬰現象有關。科學家並以1998年聖嬰現象造成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的水溫(29度)、2018年前後白化事件的水溫(31度),以及IPCC預測的2050年水溫(33度)等三種水溫情境,模擬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水溫升高對珊瑚的影響。結果顯示成長緩慢的鐘形微孔珊瑚耐受能力較佳,而快速成長型的細枝軸孔珊瑚死亡率較高,推論在溫度壓力下,珊瑚的熱耐受力將是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
相關專題》2020年珊瑚白化_白色珊瑚海
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的重要基石,一旦消失將可能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失去棲息環境。積極展開減碳作為,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防範海水繼續升溫。
海溫升高受衝擊的還有海洋漁業
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今天的海洋已經比任何時候都還要溫暖,海洋漁業也深受影響。不斷上升的海洋溫度讓魚類放棄原有棲地,轉移到較冷的水域。暖水型性的洄游性魚類像是黃鰭鮪、花腹鯖等魚種增加,冷水性的洄游魚類像是大目鮪、白腹鯖等魚種減少,海水溫度改變了魚種之間的消長變化。水產試驗所曾在2014-2019年進行烏魚漁場分析,發現漁場有逐漸北移趨勢,漁場環境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水試所預測環境變化,發現每當海水溫度上升1度,劍尖槍鎖管(小卷)的漁獲量將會下降15%,另外在櫻花蝦的繁殖行為中,水溫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氣候變遷之下,包含劍尖槍鎖管(俗稱小卷)、櫻花蝦、鯖魚、黃鰭鮪等都會受到衝擊,但都還需要建立長期監測資料,才能掌握實際漁獲狀況。
《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從百年測站資料觀測到,近五十年來,夏季每十年延長約6.3至12.9天;冬季縮短6.2至12.2天,極端氣溫伴隨著高溫日數也將會增加。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提醒,未來台灣夏天將越來越長,在最糟糕的情境會到7個月,在最好的情境也會達到5個月左右。
我們的未來即將走向炎熱高溫的時代,如何面對極端高溫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盡早做好調適,減少排碳,展現更積極的作為,已經箭在弦上。
▼完整影音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公開說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