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相關報導
藝術作為一種行動─《海之岸》所激發的跨界浪花
風沙流動,表演藝術工作者跳起像是茫然失措,又像無處可逃的舞步,遠方是港口巨大的起重機。被層層疊疊消波塊禁錮的海岸,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束縛、緊緊交纏在一起的人體,最後集體癱倒在地,既像是解脫,又似乎預示了不可避免的崩毀。這些交錯出現的畫面,構成柯金源導演第33部紀錄片《海之岸》的開頭,這是一部影像與表演藝術跨域共創的作品,為何忠實記錄台灣環境將近四十年的柯導,這次要採取這樣的創作形式?...
澎湖大義宮海龜囚禁歲月|以及那976顆無法成形的龜卵
澎湖大義宮建於1862年,至今已有兩百年,走入澎湖竹灣村大義宮的地下岩洞(又稱為地宮),一映入眼簾的,就是五彩繽紛的珊瑚裝飾在壁面上,以及淺淺的水池內數隻海龜都擠在一起,而這些原本都該在海洋的。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島在現場】四接東移方案,反對團體仍憂心填海造陸的衝擊|2022.7.6
台電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其中設置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由於涉及填海造陸,衝擊外木山海洋生態及漁業,有民眾及團體出來反對。 相關新聞》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 填海造地位置東移、面積縮減 台電提出四接東移方案,明天將進行環評,今天上午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與民代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認為東移方案應重新做範疇界定後,再重新送審,不應以延續原案的環評程序來續作審查。 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文魯彬認為,...
2022世界海洋日__振興:為海洋採取集體行動
為了喚醒人類對海洋環境的重視,聯合國在2009年起,指定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希望全球人類藉此審視全球性海洋污染以及過度消耗資源等問題,今年主題是振興:為海洋採取集體行動。
【島在現場】反四接填海造陸團體推地方公投記者會 |2022.6.1
因應能源政策,台電協和電廠計畫轉型為天然氣發電廠,其中台電規劃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兩座液化天然氣LNG的儲氣槽,做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衝擊外木山海洋生態及漁業,引發爭議。 反對民眾及團體指出,這項開發案明確涉及基隆市海洋生態保育、觀光發展、漁業管理、都市計畫等地方自治事項,環評也還在審議,基隆市政府卻已在2020年回函台電表示「原則同意」開發事項,...
在稻田裡護海洋|花蓮新社農民轉型有機耕作
如果要說起,台灣最早過著斜槓生活的一群人,噶瑪蘭族肯定是其中佼佼者。傳統的噶瑪蘭族人既是農夫也是漁夫,每年二到四月忙完農事,四月就開始出海捕飛魚、抓龍蝦,而這樣農漁兼顧的傳統,在花蓮新社部落一直延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