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No name」相關報導
幫動物過馬路|如何降低道路對生態的衝擊?
道路帶來了交通的便利,也對經過的自然環境,帶來複雜的影響,對住在兩側的野生動物來說,道路的產生,同時也是惡夢的開始。為了生活,牠們必須冒險橫越,這時候,馬路如虎口,就是最貼切的形容…
後灣‧阿朗壹—環境律師團的海角體驗
爬上山、望向海、踏進濕地,聆聽居民的言語。一群長期守護環境的律師,安排一場美麗的生態假期,他們拜訪遠方的海角,深深體驗土地的美好,還有它面臨的傷悲…
陪伴我們的動物們:兔子二三事
長長的大耳朵、圓滾滾的身子、短短的小尾巴,兔子的可愛模樣,總是讓人忍不住想要摸摸牠,有人把兔子當成寵物,有人把兔子當成經濟動物,當兔子遇上人類,牠們的命運將有什麼樣的轉變?
爐碴風暴(上):全台的有害廢棄物
民國40年代,台灣開始發展鋼鐵工業,但鋼鐵廠的廢棄物,爐碴與集塵灰,卻到處流竄。民國90年,廢清法通過,終結了這個亂象。民國91年,經濟部工業局公告爐碴再利用的相關辦法,爐碴合法的進入農地魚塭,這場爐碴風暴席捲全台…
相思寮的年獸|中科四期開發爭議
2010年過了,全台灣歡喜迎來所謂「精采100(年)」。但對深受中科直接影響的相思寮居民來說,從2009年到2010年的中科四期陰霾,並沒有隨之而去...
追討未來|青年反國光石化
反對國光石化設廠的力量,在各個年齡層發酵,除了學界、醫界、藝文界,連大學生、高中生和小朋友,也沒有缺席,他們要求政府給他們一個不受污染的環境,高喊:「我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
追討程序正義(一)|引進環評制度,是把關環境還是政策背書?
民國83年12月30日,我國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法,由環保署組成環評委員會,透過程序透明化和民眾參與,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案,都應該在事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達到預防而且減輕環境破壞。但是從中科三期、中科四期、蘇花改的案例來看,環評制度卻被質疑淪為政策背書的工具。外界甚至以「環評已死」來表達對環評制度的不信任。究竟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如何才能重拾民眾對制度的信心?環評制度未來又該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