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島縣政府公告的避難指示區域圖來看,紅色的部分屬於歸還困難區。因為一年累積輻射量超過50亳西弗,除了重建需求,任何人不得進入該區域。包括大熊町、雙葉町、浪江町大部分地區和南相馬市、富岡町、葛尾村、飯館村部分地區,面積有37,100公頃,占全縣面積2.7%。直到2021年12月,仍有39,217人在外避難,無法返家。
除了歸還困難區,依規定不得農業生產,福島縣農林水產部農林企劃課企劃主幹(兼)副課長戶城 和幸說明土壤經過除污和改良後,原有農地都可恢復種植,靠嚴格的檢驗把關。
以稻米為例,福島縣政府依照舊的市町村行政區分成353個樣區,每個樣區抽檢三件樣本,進行輻射檢測。檢查結果,從2015年以後生產的糙米都沒有超過每公斤100貝克的基準值。 如果發現農作物超標,產品不得上市,要解除出貨限制,必須等到下一個產季,重新送驗通過檢測,產品才能重新上市。
檢視過去一年,福島縣政府檢測的結果超標的有六件,包括2種河魚(櫻鱒、遠東紅點鮭)、3件柿餅和1種海魚(許氏平鮋),依規定不得出貨。
福島海域撈捕的海產,因為核災之初,有大量輻射污染水流入海中,前一年三個月實施全面禁漁,之後進行實驗性撈捕逐步解禁,2017年4月以後開放,只有檢驗不合格的海產,才會被限制出貨。
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指導部指導課主任澤田 忠明表示,福島縣境內有南北各一座檢測中心,檢測的海域也分為南北兩區,捕撈到的每一種魚類,都會各採樣一隻檢體檢測,至於檢測對象的挑選,採先到就先檢查方式進行。
為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福島漁民自訂更嚴格的基準值50貝克/公斤,只要超過標準就自主停止出貨,目前只有一種海魚:許氏平鮋,仍然超標被禁止上市。福島漁連表示解除禁令的唯一辦法,就是必須持續檢測,等到確認沒問題,解除禁令後才能再進行捕撈。
根據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資料,311地震的前一年,福島的漁獲量有25,879噸,直到2021年, 捕撈量仍只有4976噸,不到地震前的兩成。 11年來尚未恢復的主因, 除了硬體設施尚未齊全,和漁業及買賣從事人員不足,消費者對福島水產品仍存有疑慮,也是原因之一。
在311地震之前,原本有賣福島魚貨的超市,因為核災之初福島海域禁漁,超市改進其他地區的魚貨上架,現在想要重回貨架並不容易,超市也擔心消費者的反應,福島漁連指導部指導課主任澤田 忠明說,整體而言就是風評被害。
福島縣政府則是針對超過50貝克/公斤的農、水產品,增加採檢件數、重點性監控,以及派駐專業人員協助農戶,避免作物吸收輻射物質,以種種努力化解消費者的疑慮。根據日本中央消費者廳調查顯示,2013年約有19.4%的民眾對購買福島縣產品感到遲疑,2021年的調查,感到遲疑的人數已降到8.1%。
雖然日本政府和生產者對於農產品的把關十分嚴格,但輻射無色無味,會不會有被污染的漏網之魚流入市面, 還是讓人擔憂。生活俱樂部連合會品質管理部規格管理課槌田博無奈表示,對日本人而言,要生存也只能吃日本自產食品,對於過度受污染食品,當然會有抗拒的心理,但也只能吃。
因此,許多市民團體和產品通路商,自行購買檢測設備,並建立更嚴格的輻射標準。社員人數超過34萬人的「生活俱樂部連合會」就是其中之一。生活俱樂部連合會品質管理部規格管理課槌田博認為低劑量的輻射並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因此飲食造成的體內被曝應該盡量減少, 以更嚴格的基準值全面檢查把關。
槌田博說明,農產品的產地明確,生活俱樂部主要針對來自東日本,可能受污染的產品進行檢測,若是加工食品,因無法確定原料產地,就會針對全品項輪流進行檢測。檢測標準也把蔬菜、魚類及加工品下調為中央標準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以25貝克進行檢測,絕大多數商品也都依據這個基準來管理。
至於會大量食用的稻米、牛奶,生活俱樂部則採取更為嚴格的標準。以日本中央規定牛奶是50貝克來說,生活俱樂部則訂為5貝克,只有十分之一;而嬰幼兒吃的食品,中央政府訂為50貝克 ,生活俱樂部則規定要低於1貝克, 也就是必須「未」檢出。
執行下來,生活俱樂部只在2011年,核災當年查到一件生香菇驗出670 多貝克,是唯一一件超過中央標準。近五年來,驗到超過自訂標準的產品,每年只有一兩件,查到立即停賣回收。若發現產品檢測值超過自訂基準的四分之一,這類產品每年大概有10種,生活俱樂部將會列為警戒對象,每週都檢測,至於驗到微量輻射的產品,也會提高檢驗頻率, 針對品項的風險,隨時調整檢測的策略與方向。
槌田博說,畢竟土壤污染問題,短期間內無法完全消失。銫134半衰期較短,影響會漸漸減小,但是銫137半衰期長達30年,不知道這些含輻射物質的作物會出現在哪裡,因此消費者必須持續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