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遷廠,如夢一場?|搬不走的高雄石化產業聚落

採訪報導

位在高雄楠梓和大社之間,有座從煉油到炸藥都允許製造的大社工業區,距離最近的民宅僅約120公尺。二十八年前,經濟部曾答應,會遷廠、降為無煙囪的乙種工業區。如果政府信守承諾,2018年時,大社工業區就該關廠、遷移,但如今已是2021年,區內廠商卻不動如山。周遭反對工業區的居民,遲遲沒能等到這座高污染石化廠,落日的那一天。

高雄氣爆事件後 高雄人對石化廠充滿不安

一群在地的高雄大社人,組成「大社環境守護聯盟」,積極督促政府落實大社降乙編,他們也在今(2021)年4月4號高雄反空污大遊行,帶著訴求走上街頭,不過高雄市長陳其邁回應空污議題時,對於大社工業區這個燙手山芋,隻字未提。

遊行隔天,聯盟成員江文宏、方彥鈞,帶著我們走讀大社工業區。儘管是清明假期,仍有工廠煙囪吐煙、運作。「這個防爆牆裡面,就是有六顆丙烯的儲存槽,丙烯就是高雄氣爆外洩的氣體,你看那邊兩百公尺就有民宅,高雄氣爆造成整個高雄市那麼大的傷害,這邊如果爆炸呢?」江文宏對眼前的石化廠,充滿焦慮。

大社工業區內有六顆丙烯儲存槽,對高雄市民來說是不安的未爆彈。


大社工業區設廠沿革

大社工業區的歷史可追溯到1974年,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台灣十大建設,在高雄大社、仁武、林園成立石化工業區,與上游的中油高雄煉油廠,成為台灣第一個完整的石化業聚落。土地利用上,「特種工業區」容許煉油、易爆物製造儲存等高度危險的行業進駐。「甲種工業區」容許中高污染的化工廠營運。「乙種」只准公害輕微的廠商使用。

各種工業區利用有不同使用規範

大社屬於特種工業區,占地約110公頃,1975年落成,是石化下游產業鏈中,紡織、塑膠等重要原料生產地。威權時期沒有環評法規監督,工業區坐落在住宅區隔壁,看似理所當然。可是大社工業區建廠後,多次發生氰氣洩漏,最嚴重曾造成上千位居民中毒。1993年4月,有廠商排放不明氣體,導致多人嘔吐、昏倒。當時居民找不到罪魁禍首,爆發圍廠抗爭。

江文宏帶我們走到工業區的一座防爆牆外,他說這就是1993年抗爭下的產物。當年,經濟部前部長江丙坤為平息居民怒火,緊急南下舉辦協調會,承諾大社工業區25年後,也就是2018年,會配合中油五輕一併遷廠、降編為乙種工業區。江文宏解釋降乙編,就是靠「都市計畫」手段,將大社工業區過渡到沒有煙囪的工廠,達成遷廠或關廠目的,「可是政治上對居民的承諾,卻跳票了...」

降編決議送營建署都委會審議 未有下文

政府答應大社工業區在2018年遷廠、降乙編,可是期限到了,才啟動降編程序,儘管2019年高雄市都委會做成了降乙編決議,但還得再送往中央,也就是內政部都委會審議。

如今,工業區的煙囪還是持續「造雲」,廠區內的人行道樹葉,紙巾一抹,是濃黑的粒狀污染物。目前包含國喬石化、中石化、李長榮化工等11家廠商,都還在生產製造,尚未搬離。

江文宏繼續解釋,「因為中央政府一旦決定降為乙種工業區,才是真正塵埃落定,可是從2019年3月高雄市政府做成降乙編決議後,已經整整兩年多,都一直卡在那個地方」。

隨手擦拭廠區的人行道樹木,樹葉上都是黑色粒狀物。

2019年8月底,內政部先舉行現勘,聽取廠商和居民心聲。產業界表示,高科技、醫用、汽車材料、紡織業、鞋業、機能性高纖維,都是由大社工業區所生產,並形容,民眾「吃喝拉撒睡」都要倚靠這個工業區不可,因此主張大社不要一口氣降為無煙囪的乙種工業區。

經濟部和大社工業區的廠商,都傾向降編為「甲種」就好,但反對的居民看來,這跟維持現狀沒什麼兩樣,甚至還可以擴廠。

江文宏指著工業區密密麻麻的管線,告訴我們,這種管線就是石化廠的特徵,很多製程需要輸送原料,但管線也會造成揮發性有機物質VOCs洩漏。

經濟部工業局曾委託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中心張榮偉研究員,擔任計畫主持人,對仁武、大社工業區附近居民,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可接受的風險位在10的負4次方,到負6次方之間,該報告結果顯示,仁武區敏感孩童承受致癌風險,是一般可接受風險的318倍、大社孩童超過189倍。其中又以丙烯腈的風險貢獻量最高。

2020年11月,內政部都委會舉行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居民和產業、經濟部,再次上演拉鋸戰。會議上,代表廠商的台灣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何麗君強調,疫情所需的口罩、防護衣,若缺少石化原料,有再多工具機都沒用。經濟部工業局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專案執行長黃國維則說,如果大家沒有取得降乙編的共識,那麼遷廠會對整個台灣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

當天,內政部都委會專案小組,依然沒有做成結論,而是要求經濟部和高雄市政府補件再審,等此案有具體共識後,再進入大會審查。

2020年11月,內政部都委會舉行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

高雄氣爆炸出地下密布的工業管線問題

2014年7月31號這一夜,宛如災難電影在高雄真實上演。地底下埋藏的石化管線,當時就是要將丙烯,從高雄前鎮港口,送往大社工業區的李長榮化工,而發生氣爆。這時高雄市民才終於意識到,這整個城市就是個巨大工業區,地底有這麼多老舊管線,串聯不同的石化工業區與港口。

方彥鈞帶著我們來到民族一路和天祥二路街口,這裡車水馬龍,住宅、學校林立,但地底下,有一條貫穿市區的石化管線,輸送原料。

高雄列管石化管線有71條,其中至少16條,通往大社工業區。最南端可以一路從林園,貫穿市區,往北通往中石化、大連、國喬等化工廠。而其中一條石化管線,更是存在於水管路段的高鐵軌道地底下。

氣爆後,高雄市政府建立管理機制,並開放管線圖資,供市民參閱。但原料和廠商等基本資訊,仍不足以達到全面預警效果。大社居民認為,石化管線源頭的化工廠,如果關掉或遷廠,高雄市民可能就有機會擺脫夢魘。

政府未思考產業轉型前的配套 迫使第一線員工上街抗爭

但在大社工業區上班的2600多位勞工,承包商駐廠人員1000多人。工會怕遷廠會失去飯碗,屢次號召,攜家帶眷走上街頭,反對降編。

長期關注大社爭議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認為,政府始終沒有提出公正轉型,迫使勞工、居民對立,弱弱相殘。由於中油後勁五輕,2015年已如期關廠,她認為中油如何安置勞工?可以做為借鏡。「當時他們是在2013年成立跨單位人力移轉規劃專案小組,該退休的退休,該轉移的轉。」

石化業的基層員工為爭取工作權也走上街頭

另外,勞工、廠商也在問,如果真要遷廠,該遷到哪?大林蒲居民擔心,如果未來真的遷村,大社工業區的廠商,就可能進駐大林蒲。

或許大社降編案,牽涉的更是這座工業城未來的產業規劃、轉型?但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都拒絕接受訪問,經濟部表示抗旱要緊,暫不回應是否已著手遷廠等相關配套。

但邱花妹提醒,目前氣候危機是重要的時刻和機會,政府應該要去面對、重新檢視高雄市可以容受的,是什麼樣的石化產業?

一顆顆丙烯儲存槽、一座又一座廢氣燃燒塔、彎彎曲曲一時數不完的石化管線。原本說好2018年就休兵的大社工業區,持續拖著40多年的老舊軀殼,不願退役。居民還要再花多久時間,見證工廠將會落日?還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如夢一場

集數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