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咖啡的滋味 |公平貿易咖啡可以做什麼?

採訪/撰稿 林靜梅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高原上,咖啡樹從肥沃土壤中結成果實,在日月雲霧呵護下,一顆顆火紅成熟。 褪去鮮豔皮肉,種子浸泡發酵,日曬風乾,酸味、甘味、苦味,精華封存。遠渡重洋後,展開高溫試煉,生豆在火熱裡,優雅著色,芬芳深邃。香氣四漫,色澤溫潤,點點滴滴沁入,能召喚精神抖擻,療癒世俗紛擾。從土地到農人,從合作社到貿易商,從烘焙師到消費者,咖啡生豆層層經手,跨越距離,遠從四千公里外而來。

認真研究、做足功課,雨林咖啡負責人吳子鈺,相中蘇門答臘生產的咖啡。這裡的咖啡統稱曼特寧,風味濃郁、苦中回甘。其中,亞齊省中部塔瓦湖一帶的佳悠山區,中高海拔,有著肥沃火山土壤,所生產的阿拉比卡咖啡,品質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吳子鈺首先拜訪了農民羅西汀,住在塔瓦湖二十公里外、名為「辛彭堤加瑞德隆」的小村莊。村內超過八成的人種咖啡或從事相關工作。這是羅西汀第一次跟吳子鈺合作,今年三十六歲的他,跟妻兒住在咖啡園旁的小木屋。走進屋內一看,幾乎可以用家徒四壁形容,過著簡單、甚至到簡陋的生活。



窮是窮,生活還是照樣過,一家子靠咖啡園養活。男主人除草搬運、做粗重工作,女主人則負責採收咖啡豆,在每年兩次的採收季期間,每天從早上八點,忙到下午四點,採了數十公斤,一天可賣三百元台幣。不過非產季時並沒有收入,所以採收賺的錢,要支付一年開銷。算一算,一個人一天生活費大約一美元,幾乎在聯合國定義的貧窮線之下。

相對於太太持家的苦惱,男主人不改樂天本性,說撐得下去!就算他的咖啡園收成好像比別人差一點,他也沒有很煩惱。現在好了,這位台灣來的吳先生,說要進行公平貿易,羅西汀雖然對這個名詞不太熟悉,但他知道,有人要用好一點的價格,來買他的咖啡。

相較於對公平貿易似懂非懂的羅西汀,已經高齡七十七歲的沙林,則確實嘗過公平貿易的甜頭。德高望重的沙林,當地人都叫他Papa。吳子鈺跟Papa從兩年多前開始契作,仍是他在印尼當地,唯一穩定契作的農民。



多一般盤商四成的價格,吳子鈺算是破壞行情,給這麼高,其實摻雜了友情成分,是為了感謝Papa在當地對他的照顧。不過回歸「口袋不夠深」的現實,吳子鈺無法用這麼高的「友情價」,買他所有的咖啡,因此還是得透過傳統合作社交易,這是最挑戰的地方。

一開始他以高於收購價5%到10%來買豆子、回饋農民,後來他知道,錢並沒有全部交給農民。他只好改變作法,直接拿錢給農民,又發現,所得的利潤平均下來,回饋金額有限。他又重新修正,把錢拿來做公共回饋,做公共設施,像是水塔,或是想說,提供農民知識跟教育,也許更實惠。



咖啡的價格,是由國際的期貨市場來決定,辛苦生產的農民,只能被動接受。相較起來,農民得到的利潤,比例很低。有人估算過,一罐咖啡的利潤,高達55%,落入大型食品企業,像雀巢與卡夫卡公司,而零售業者,得到25%,出口商可以拿到10%,跟付出最多勞力的農民一樣多,農民知道這一切很不公平,其實也想改變。



一個台灣人,帶著實踐公平貿易的精神,進入偏遠產地;離開時,帶走一整個貨櫃的咖啡豆,印記上農民的臉龐,留下農業技術、打開連結世界的窗。跨越了地理、語言、跟文化的距離,一顆顆咖啡豆,因為包含著真心對待農民的關懷,有著濃濃的人情芬芳,這就是令吳子鈺深深上癮的滋味。

集數
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