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這麼多的剪報,其實牠最常出現的名字叫做怪鳥。」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蔡若詩說,早期的剪報透露牠們的獨特與稀有。雙腿修長、臉龐像是切了一半的蘋果,台灣的東方草鴞是特有亞種,族群數量比黑面琵鷺、黑鳶還要少,是台灣的貓頭鷹中,唯一列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的動物。

草鴞原本數量就很少,現在更少,想看見牠們非常困難。屏東科技大學團隊在牠們可能活動的地點設立棲架,透過自動相機,紀錄著草鴞日常。屏科大野保所助理教授洪孝宇說明,草鴞一次可以下五到六顆蛋,一年能生兩次。繁殖期,鳥巢就築在草叢裡,而且偏好白茅草。繁殖季從九月到隔年四月,牠們的巢,直徑大約有一公尺,母鳥大部分時間守在巢裡保護寶寶,公鳥負責外出打獵、帶食物回來。
A78中了鳥網 牠能活下來嗎?

成長是喜悅的,但也充滿風險。蛇是牠們原有的天敵,但近幾年,牠們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遊蕩犬。屏科大團隊曾記錄到一隻母鳥擊退兩隻遊蕩犬的驚險畫面。後來研究人員在這個巢區周圍加上圍網,阻隔遊蕩犬,這一巢的寶寶因此能順利長大離巢,但離巢後的幼鳥存活率不高,因為威脅非常多。
草鴞白天睡在草生地,夜晚會外出覓食,農田也是牠們會去抓老鼠的地方,但農民為了保護作物會架設鳥網。
2025年3月2日,有一隻草鴞在高雄市大樹區中了鳥網,被送到屏科大野生動物急救站。當時牠脫水、低血糖,左腳局部神經受損,沒有抓握能力。這是一隻上了腳環的亞成鳥,洪孝宇老師認出了牠,「A78是我們從2024年11月監測的巢,牠是四隻幼鳥的老大,我們一路看著牠長大,幫牠上了腳環。」猛禽以雙腳抓取獵物,如果A78的腳無法恢復、必須截肢,失去捕食能力是無法重回野外的,最糟的情況是安樂死,幸運之神會降臨嗎?

經過六個星期的休養,獸醫師判斷牠可以回野外去。野放前,讓A78背上衛星追蹤器,讓研究人員能掌握牠的行蹤。為了避免牠再次中鳥網,沒送牠回發現牠的地方,野放地點選在另一個適合草鴞棲息的環境。

目送A78遠去,內心是忐忑的,牠會不會再度中網或遇上其他威脅?和黑鳶等猛禽一樣,草鴞也會因為捕食中毒的老鼠,而間接受到毒害。(延伸閱讀:草原隱士的危機|滅鼠藥和鳥網威脅台灣草鴞)
研究發現草生環境 是草鴞存活關鍵
草鴞遇上老鼠藥與鳥網,是因為到農田去覓食,其實牠們的生活範圍主要還是在草生地上。嘉義大學的蔡若詩老師透過追蹤,理解牠們的棲地類型,發現草生地是草鴞存活的關鍵。
但台灣西南部地區還保留草生環境的棲地其實非常少,這種環境本來就變動快速,會因為自然演替而消失,有時一場大火就會消失一片。甚至有人為了私心,隨意破壞。

台南沙崙農場圍拍事件 草鴞寶寶還好嗎?
2024年12月3日,接獲民眾通報的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聯合警方前往沙崙農場,查緝圍拍草鴞,一群人為了能清楚拍到巢裡的情況,把原本有白茅草遮蔽的巢區,清出了大約十公尺長、三公尺寬的範圍。林保署嘉義分署擔心這會讓掠食動物長驅直入,緊急將巢中的五隻寶寶送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野生動物急救站。

牠們得到妥善的照顧,但其中一隻個體仍在12月19日死亡。其他四隻順利長大,羽毛長齊,2025年2月下旬,準備讓牠們重返野外。野放前一個星期,嘉義大學的研究人員來到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獸醫師、照養員合作,為草鴞麻醉、採血、測量形質。
蔡若詩精心為牠們挑選的棲地,曾有草鴞棲息,牠們在2024年颱風過後離開,目前沒有草鴞來使用,野放個體不會一來就被其他成鳥趕走。
失去親鳥照應,人工撫養長大的牠們,能順利活下來嗎?一個多月後,答案揭曉。蔡若詩說明,一隻因為營養不良死亡,一隻被路殺,另外兩隻目前狀況很好。(相關新聞:遭拍鳥人破壞巢區騷擾 4瀕危草鴞幼鳥獲救3個月後成功野放)

五隻折損了三隻,對族群數量很少的草鴞是難以承受之重。這起事件同時說明沙崙農場不只是草鴞的覓食環境,也是牠們會利用的繁殖地。但這片鄰近高鐵、廣大平坦的農地,被開發壓力籠罩著。台南市政府規劃了面積84.25公頃的沙崙健康園區。另外,南科管理局籌設生態科學園區,計畫吸引半導體與AI產業進駐,面積高達500公頃。

延伸閱讀》搶救沙崙農場|守護野鳥棲地
沙崙農場開發受到影響的有哪些?
草鴞生性隱密,沙崙農場是目前最容易發現草鴞的地方。根據台南鳥會調查,沙崙農場平時大約有60種鳥類棲息,歷年曾經出現過的鳥種超過130種,包含30種的保育類鳥種。2025年1月下旬,13個民間團體聯合呼籲政府,讓沙崙農場維持農用狀態,提供草鴞等保育類生物棲息。


沙崙農場歷年曾經出現過的鳥種超過130種,包含30種的保育類鳥種。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秘書長呂翊維表示,一個物種在利用一片棲地的時候,牠是全面性的地景棲地,多樣性考量,生態系不是只有森林生態系,還有草原生態系或雜木林,不同的棲地環境都有依賴它的生物,希望盡量縮小開發,「如果我們不關注不同棲地的類型存續,這些物種就會越來越少。」
爭議大,因為有前例。
高雄橋頭科學園區 棲地營造和異地補償成效如何?
同樣由南科管理局開發的橋頭科學園區,占地約262公頃,就在草鴞棲地上。2021年9月通過環評時,南科管理局承諾邀請專家成立「東方草鴞保育推動小組」,並在園區內規劃14公頃的綠帶保留區,地點在泥火山旁,三年多過去,這塊為草鴞保留的空間,還沒營造成草鴞能利用的草生環境。

當時橋科的環評承諾還包括異地補償,選中高雄路竹科學園區的四塊綠地來營造草鴞棲地,面積大約20公頃,其中一塊因為曾發現草鴞,而由高雄市野鳥學會長期認養,東側區塊的白茅已經高過一公尺,但遭到外來種植物入侵。這樣的狀態,草鴞不容易來利用。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表示,花了很多的力氣想去營造白茅的棲地環境,可是生物就是很特別,牠不見得會喜歡或來到你幫牠營造好的環境。

這塊人工營造的棲地,過去發現有草鴞來覓食,但還沒有繁殖記錄。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秘書長呂翊維表示,如果一開始就能保護草鴞棲息熱點,才是最節省成本,開發然後再去做補償,其實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要解決。
針對橋科的環評承諾是否落實,以及沙崙農場的開發爭議,南科管理局以書面回覆,表示「預計於2026年2月完成橋頭園區內的棲地營造,高雄園區異地補償與高雄市野鳥學會合作,已觀測到草鴞出現在保育區」,「沙崙生態科學園區開發案已啟動生態先行規劃策略,預計五月提報東方草鴞推動小組審議,將於開發程序前展開部分的生態先行執行計畫」(完整內容請見連結)

民間團體認為,如果沙崙農場的開發勢在必行,務必進行嚴謹的生態調查,避開草鴞棲息熱點,學者也建議應該先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補償。嘉義大學蔡若詩表示,傳統角度常常是在開發區域內做補償,其實那個範圍會比較小,應該更積極一點去增加草鴞其他棲地,例如高灘地或國有財產署的土地,就有滿多機會可以做一些事情。
屏科大洪孝宇則建議,開發單位應該要做棲地補償,而且棲地補償出來的條件跟規模不能小於沙崙農場,讓草鴞棲地至少沒有減少。而二仁溪本來就是草鴞潛在棲地,沿著二仁溪周邊環境去尋找,是有機會的。
大河中下游兩岸的河灘地有天然的白茅生長,野地環境會自然演替,白茅不會一直存在。在草鴞的棲息熱點,可以進行棲地管理,延長河灘地維持白茅優勢的狀態。

目前記錄中,南部地區草鴞分布比較多,其實中部地區也有族群,從救傷記錄可以證明,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曾有一年收到八隻草鴞。2025年4月上旬,一個星期內收到四隻草鴞。中部地區的草鴞族群情況如何?還需要科學調查。

一個星期後,體力恢復的草鴞,能回野外了。
張開翅膀,乘風而去,牠能不能順利找到一塊自己的領地呢?
草鴞現有棲地,面臨著大規模開發、遊蕩犬、鳥網、老鼠藥毒害、外來種植物入侵等不利因素。學者經過多年研究,理解草鴞習性,同時也著手進行現有棲地管理、復育白茅增加棲地,以生態服務給付計畫來輔導農友,降低農田環境的威脅。
不利因素與有利因素交互影響,兩股力量消長,左右著草鴞的未來。
審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