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關鍵字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重生 二仁溪

2018-12-03

相較於淡水河,二仁溪的命運更是坎坷… 在蘇水龍記憶中,兒時的二仁溪,是條充滿生命力的河流。60年代高雄港拆船業發達,有商人將美國的電子廢棄物也運過來,找台南灣裡的業者處理,開啟二仁溪的廢五金年代。 當時台南灣裡與附近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投入廢五金產業,回收其中的黃金白銀,蘇水龍也曾參與其中。很長一段時間,二仁溪兩岸瀰漫著酸臭煙霧,業者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燃燒電纜線,酸洗廢水直接排放到河裡。...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危機 大甲溪

2018-12-03

大甲溪是中台灣的母親之河,她提供水源也提供電力,現在卻面臨棘手且急迫的問題。 一條長長的車龍緩緩進入山區,這是將近二十年沒對外開放的中橫公路谷關到德基路段,2018年底,交通部同意開放中巴通行。走進大甲溪上游,可以感受自然界神祕的力量,也可以看到人類打造的宏偉工程和各種災害留下的痕跡。 1999年921大震,大甲溪上游崩塌、中橫公路中斷,2004年7月,敏督利颱風在大甲溪上游降下豪雨,...

【穿梭島嶼二十年 河流篇】荒漠 濁水溪

2018-12-03

我們來到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這是二十年前濁水溪的景象:孩子們在溪水裡玩耍、農民撐著竹筏將竹子運送到下游、鐵黑色的溪水流過密布的水圳,滋養著彰化雲林這片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濁水溪不只是一條河,也是農民的命脈。 當時,台灣最大的引水工程-集集攔河堰還沒完工,直到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從此改變了濁水溪的命運。 集集攔河堰截水二十年 濁水溪變貌...

黎明前的黑暗|自辦市地重劃爭議

2018-11-26

六十多歲的林金連,是台中私立黎明幼兒園園長兼校工。這1800坪的校地,平時多靠他一個人打理。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林金連爺爺創設的私塾「靜修書房」,爺爺去世後,家族為延續他的教育精神,原想設國民小學,但查遍所有法令,都是禁止私立興學,最後在法令限制下,選擇設置幼稚園。經過三代傳承,已經有107年的歷史。 經營幼兒園超過四十年,原想就此終老,但九年前,幼兒園涉入市地重劃爭議,為了避免影響學生,...

校園這煮事|從下廚了解吃下肚的食物

2018-11-26

孩子到外地大學念書,爸媽最心疼的都是,吃的好不好?還不忘叮嚀,在外面吃東西要注意。但其實孩子在外面吃飯,能夠吃得如同營養專家說的標準,也不容易,因為外面餐廳畢竟為了生意與利潤,重口味還是最受歡迎,那怎麼辦呢? 中興大學今年九月,在男生宿舍開辦了第一個本地學生的校園廚房。有電爐、微波爐、電鍋、烤箱,還有適合清洗食材的流理台。機械所研究生張宏銘是廚房常客,他們有群喜歡共煮共食的同學,「...

福爾摩沙之海

2018-11-26

台灣是一個海島,可是大部分的人都離海洋非常遠,紀錄片導演洪鈺庭想讓大家看看這片海洋裡面的故事,其中章魚媽媽產卵畫面,還讓導演邊拍邊哭,究竟是什麼畫面讓一個大男人淚流滿面呢?11/26晚間10點,一起欣賞「福爾摩沙之海」,見證海底世界裡偉大又美麗的時刻! #看完導演訪談,周一晚間看完整影片!見證章魚媽媽生產的神奇時刻!

抵抗高電價 伊達邵的起步|部落能源轉型

2018-11-19

台灣有個地方,居民收入很少,但每度電的電費,卻是一般住家的兩倍以上,可以說是全台最貴。今年九月底,他們決定自費裝設太陽能板,期望藉由綠能,讓被電費壓得喘不過氣的居民,鬆一口氣。 日月潭邊遊人如織、餐飲店林立,隔著一條街來到邵族的部落伊達邵,老人家在家,卻連飯都捨不得煮。陳賢美是邵族的先生媽(祭司),原本住在日月潭碼頭附近,九二一地震時,房子被震垮,和受災族人一起搬到組合屋。...

空污偵探隊|新北居民自主抓臭

2018-11-19

新北市鶯歌區,是聯合國認證的宜居城市,親山面水的環境,吸引許多人來居住。謝小姐四年前來這裡定居,搬來以後卻發現,宜居城市潛藏著她沒有料想到的問題,總是在熟睡當中,被嗆鼻的氣味臭醒,只能緊閉門窗。居民們追查臭氣來源,推測污染源應該是隱藏在山丘另一面的幾家瀝青工廠。 鶯歌早期就是磚窯廠聚集的區域,近十幾年來磚窯廠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塑膠工廠、電鍍廠、瀝青廠、廢棄物處理廠,走在街上,空氣中常常是五味雜陳...

光害-消失中的黑暗

2018-11-12

一百多年前,地球的夜晚漆黑一片。多虧電力與燈泡的普及,許多地區現已幾乎24小時如白晝,而每年地球上會增加6%的人造光。 地球上的光對人類、動物與植物有直接影響,許多生態學家論及一種新型態的污染,原本休養生息的夜晚也逐漸逝去。在動物界中,持續光照也帶來了許多問題,甚至危害某些物種的生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2015年為「國際光之年」,因為光的議題已是當務之急。光的世界將有什麼樣的轉變?...

不要耕牛說再見|幾乎被時代遺忘的台灣牛

2018-11-05

有心做牛,免驚無犁能拖。牛和台灣歷史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時代轉變,鐵牛取代了耕牛,牛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農村。 曾經和台灣人緊密生活在一起的牛朋友,已經幾乎被時代遺忘,有一群人,正在努力讓台灣牛的記憶,可以繼續在年輕世代中延續。 攤開三百年前的台灣古地圖,耕牛身影映入眼前。長期研究台灣史的高苑科技大學講師邱淵惠,每次向學生講述台灣牛的歷史,總會從這張古地圖說起。 邱淵惠解釋,台江內海因為水淺,...

台糖農地蓋影城|台南後壁農地開發爭議

2018-10-29

台糖農地成為許多影城的開發基地,台南沙崙、烏樹林農場,都推動影城計畫,但是基地面積超過一百公頃,讓人擔心破壞農地,還有對農村帶來的衝擊… 導演魏德聖開拍新片(豐盛之城),計畫選址打造熱蘭遮城、漢人聚落、平埔部落,以及開挖台江內海,透過重建歷史場景,呈現荷蘭到明鄭時代的台灣歷史。 台南市政府與魏德聖合作,未來將全數保留重建的歷史場景,轉做文化體驗園區,並以BOT方式招商委託經營,...

紅樹林:我們子孫的根

2018-10-29

莫三比克擁有非洲大陸第二大紅樹林,即便如此,這片林帶卻可能消失。隨著氣旋數目逐年增加,人們必須試圖了解這些水上森林,在減緩氣候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該如何在不危及沿海社區生活的情況下,加以保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