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關鍵字

高屏溪口的雁鴨輓歌|候鳥中毒危機

2019-03-18

春天的腳步來臨,正是遠從北方來到台灣度冬的候鳥,換上新羽,準備北返的時刻,有些雁鴨,卻再也回不了家。高屏溪口為何成了候鳥斷魂處?

奔騰 小水力|微水力發電的可行性

2019-03-18

台灣山高水急、雨量豐沛,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近年來,部分社區、台電、農田水利會,展開各種小水力的開發,讓這最古老的發電方式,再度受到重視…

鐵砧山礦場漏油事件|油汙外洩汙染地下水

2019-03-18

「有油污流進灌溉池裡,水井也都有油」,苗栗縣通霄鎮坪頂里長邱天送開車沿中油鐵砧山礦場的油庫牆邊走,他接到里民通報,油污順著溪溝又往更外圍擴散,邱里長忿忿不平的說:「我們里民沒有得到什麼,得到危險啦!」

珍納‧詹姆貝克:每年有高達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

2019-03-14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塑膠垃圾進到海洋嗎?2015年美國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珍納‧詹姆貝克(Jenna Jambeck)帶領的研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估算出每年有高達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這項驚人的研究成果,喚起了世界各地對於海洋廢棄物問題的關注。詹姆貝克博士從2001年就投入海洋廢棄物的研究,她經常走訪世界各地,了解不同國家的廢棄物處理政策與設施,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攜手合作,...

猴其無辜|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除名

2019-03-11

每個週末,獼猴研究者林美吟,都會在高雄壽山舉辦獼猴導覽團。她從小跟著熱愛獼猴的父親上山,耳濡目染下,也愛上獼猴。發現人類對獼猴有許多誤解,因此從2010年辦起導覽,希望讓大眾更加了解獼猴生態。 台灣獼猴,是台灣除了人以外,唯一屬於靈長類的動物。在1972年,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動物。 一般獼猴的主食,是果實、葉片、嫩枝芽、嫩莖髓,取食的天然植物達到三百種之多,偶爾也會吃昆蟲、蝸牛,補充蛋白質。...

藻礁微光|中油的迴避方案降低生態衝擊了嗎?

2019-03-11

有一段神奇海岸,位在桃園,深棕色的礁體,就像聚寶盆,經常拋出驚喜。冬季,是藻礁最美的時候,配合海水最低潮位的短暫時刻,才能見到它的嬌豔。然而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就選址在大潭藻礁,開發案在2018年10月通過環評。身處保育與能源的拉鋸,已經存在7600年的大潭藻礁,能否繼續發光?

望遠鏡裡的公民科學|累積度冬水鳥大數據

2019-03-04

聚精會神,透過望遠鏡仔細搜尋,期待和美麗飛羽不期而遇,鳥兒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賞鳥人的目光。每次在望遠鏡中的驚喜發現,只要積少成多,喜愛自然的鳥友,也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好幫手…

山林河畔六龜心事|高雄六龜的歷史故事

2019-03-04

高雄六龜很特別。它位在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屏東平原的交會處,地形優美而壯麗。這裡先是布農族和鄒族的居住地,後來樟腦產業、伐木事業,陸續開創出繁華榮景。六龜的族群自成一格,閩南人聽得懂原住民話,客家人大多講台語,1960到1970年代,又有外省老兵來開路。只是說半世紀內,樟腦業消退、森林禁伐,2009年又遇上八八風災,現在的六龜,還好嗎?

航向藍色國土的槳(下):海漂垃圾無所不在

2019-02-25

經過十七天,五十六人接力航行1031公里的遶島海上調查,黑潮基金會與海洋大學提出警訊,海漂垃圾幾乎無所不在。「海上航程八成以上都有發現垃圾」,黑潮基金會張卉君歸納初步成果,其中包括新北市和基隆市近海、嘉義八掌溪與高雄後勁溪出海口、屏東小琉球、蘭嶼,都是非常明顯的海漂垃圾熱點。 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所研究生邱靖淳說明,離開港口後,在十五到三十分鐘期間,隨機挑選一段海面,...

豐收社區保樹記|爭取交通安全與保護老樹的雙贏規劃

2019-02-18

開車進入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兩旁是高大茂盛的芒果樹。這些樹,早期從中正大學所在的三興村,一路延伸四公里到豐收社區,是當地村民在日治時期被強制勞動種植的,如果沒顧好,還會受罰。儘管不是愉快的開始,隨著樹木茁壯、成長,夏日的芒果果實,成為居民貧困生活裡,意外的驚喜,也讓芒果樹與居民的生活,有了越來越緊密的連結。 1989年,中正大學預計在民雄興建,豐收社區的五穀王廟捐地興校,...

航向藍色國土的槳(上):船上航行看到的海洋危機

2019-02-18

海洋廢棄物造成許多海洋生物的死亡,進而反噬人類生活環境的安全與健康,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環保議題。2018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二十週年,策畫「黑潮島航計畫」遶島行動,號召海島子民重視海洋環境惡化的議題。 「第一次遶島是在2003年3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說,當時黑潮基金會五歲,一群人一艘船,用一個月把台灣繞一圈。他強調,台灣是個島國,海洋是台灣人當然的生活領域,...

綠能的結與解-當光電遇上候鳥

2019-02-11

冬日的嘉義布袋鹽田,一方候鳥棲息的水域旁,大卡車進進出出,工人們打下一根又一根基樁,不久的將來,這片已不再曬鹽的土地,將會布滿太陽能面板。看似衝突的景象,成為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的一段變奏曲。布袋鹽田的現況如何?這裡的綠能經驗,又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