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復育」關鍵字
相遇在林道|人與環境共好的利嘉林道
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工作。生活像齒輪,在不能停歇的腳步裡,不知道是原地旋轉還是前進。有一個影像,在心裡悄悄浮現,想像自己是一隻候鳥,飛到遠方陌生的林子裡。原來,林子裡的每條路,都有不同的故事…
國寶魚要回家|櫻花鉤吻鮭復育之路
台灣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是保育人士最早開始進行人工復育的珍稀動物。2003年底,復育人員從人工養殖的公魚母魚中取精取卵,授精卵成功孵化出一萬多尾小鮭魚。這個完全養殖的重大成果,讓國寶魚從此免於絕種危機。
公園革命|留給野生動物棲息空間
說到「公園」這兩個字,浮現在你腦海的是哪些畫面?一百年前,當「公園」這個名詞,在台灣的都市計畫裡出現後,都市公園就一直是以大樹、草皮、鋪面、遊戲設施等大同小異的樣貌出現。一百年後,當棲地復育的風潮吹到水泥城市,在台灣南部有一群人正悄悄進行著公園的寧靜革命。
在綠草如茵背後|三峽垃圾掩埋場封場後
新北市三峽垃圾掩埋場封場後,經過兩年多的善後復育工程,原本臭氣熏天的垃圾場,在投入三千多萬的經費進行善後工程以後,環境加速改善,污染情形大有改善,垃圾山已成為一座小山坡。
關渡的滄海桑田|逐漸陸化的自然濕地
台灣最北的大沼澤,守護著遷徙的候鳥,也守護著台北盆地,又稱洪水平原,像一塊大海棉一般,是洪水宣洩的緩衝區,這塊肥沃的平原,至今仍是關渡人耕作的良田,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只能從少許的蓮花田,來見證關渡今昔的歷史。
落入人間的梅花鹿|從絕跡到復育回歸的故事
三十年前,台灣梅花鹿因為經濟上的獵殺及棲地的被掠奪而在野外絕跡。之後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成功復育了台灣特有的梅花鹿亞種,也使得梅花鹿恢復了野外的生存能力,這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一項重要成就。然而復育成功後,卻面臨了不能野放及棄養的問題。野生動物保育法自民國1989 年公告以來,不曾將梅花鹿列為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來保護,一般的獵人或民眾可隨意去獵捕野放的梅花鹿,復育梅花鹿變成了繁殖家畜的諷刺。今天復育真正要面對的挑戰,在於人是否能根據過去的教訓,建立人跟自然能夠永續相處的保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