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熱門事件

二仁溪的煉金術師|那些深埋地底下的故事

2021-06-28

在台南高雄的界河,二仁溪出海口河岸邊,成功大學考古學所的學生施東佑和朋友們,又是測量、又是拍照,還往地下挖了一個坑,他們在做什麼呢?

PU「落漆」不上道|校園操場跑跳碰

2021-06-28

若上網搜尋「PU跑道」的關鍵字,你會發現全台各地,有許多中小學校長,正愁找不到PU跑道的修繕經費。新建PU跑道,平均得花費五百萬元;PU跑道破損整修,也是上百萬元起跳,對地方財政是一大負擔。 有台南地方學校發起「草地操場聯盟」,捨PU,重拾自然。草地(皮)堅韌旺盛的生命力,也幫校長解決金錢的煩惱,「PU壞了,校長要找錢修;草地壞掉了,老天爺會幫忙補。」  

聰明種 ! 對的地方,對的樹

2021-06-26

想在都會區種樹,哪裡可以種?要種什麼樹?種了之後誰照顧?一個民間發起的社群「好植地」想要找答案。找地、算樹,宅在家就可以幫忙種樹嗎?打開電腦,除了上網、追劇,還能做什麼?

何處是魚家|如何杜絕商業採捕壓力?

2021-06-21

台灣大大小小的溪流,孕育了豐富的淡水魚生態,在原生魚類中,有將近五分之一是特有種,但部分色彩鮮豔或稀有的種類,卻因為觀賞價值而遭受商業採集壓力,有哪些方法可以保護牠們呢?  

護鳥行動|找出尊重生態的拍鳥秩序

2021-06-21

賞鳥、拍鳥,是親近生態的活動,但是長期以來,部分人士誘拍、圍拍的亂象,引發保育問題。民間組織與政府合力,透過增建設施,強力執法,展開護鳥行動。  

【淡水原生魚種】逆流而上|圓吻鯝魚的生存機制

2021-06-21

新冠疫情,打破了人類世界的運轉,許多活動被迫暫停,但是大自然的律動依舊如常,在宜蘭的龍潭湖,一種魚正在群聚,準備逆流而上,迎向牠們一生中極為重要的時刻.

對地球以愛木|木構高樓風潮興起

2021-06-14

台灣建築界正悄悄颳起一陣愛木風。年輕一輩的建築師,開始推廣木構建築。這種建築變革,對環境有好處嗎?

你家房子生病了嗎 ?|看不見的室內污染

2021-06-12

影印機印兩張紙,就會有臭氧散逸;煎一顆荷包蛋,廚房的PM2.5、PM10都往上飆;如果剛好搬新家,可能還有甲醛、有機揮發性氣體TVOC需要注意;一般住家用分離式冷氣,開了冷氣卻緊閉門窗,二氧化碳濃度不斷提高…於是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病態建築」。  

水庫回春?|再多裝一點水

2021-06-07

旱象嚴峻,重要水庫的蓄水量越來越少。 去年(2020)沒有颱風,今年(2021)梅雨遲到,水庫見底,除了等待降雨,也要把握機會清淤。台灣地狹人稠,要再蓋新水庫很困難,如何讓現有水庫用久一點,雨季時能多裝一點水?

獸害變奏曲|人與獸能否相安?

2021-06-07

山區獸害問題不斷,為了防止動物侵害,人類進行防範。但是不當設置陷阱,時常發生誤捕事件,引發社會關心。於是在失去管控的問題下,山區響起獸害防治的變奏曲。

「旱嚴」!台灣白魚找水喝│人類和魚蝦患難與共

2021-05-31

台灣中南部,碰上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新竹頭前溪、台中大安溪、大甲溪,到雲林濁水溪等河川,陸續有河段發生斷流情形。 台語有句俗話「先顧腹肚,才顧佛祖。」當缺水非常嚴重時,似乎難以將河川生態保育,放在第一位、民生用水放在第二位。但如果真有一天,水被取用到一滴不剩時,該怎麼搶救魚種呢?

埤塘水 怎麼用?│能否成為乾旱時的救命水

2021-05-30

2020年11月開始,台灣西部拉起缺水警報。原本期待五月能像往常一樣降下甘霖,沒想到梅雨姍姍來遲。眼看梅雨季雨量不樂觀,桃園從5月21日起,進入減量供水的橙燈,新竹地區也可能從6月1日起,進入供五停二的紅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