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熱門事件

不斷攀升的用電成長|電電看圖表

2021-11-12

你知道我們用了多少度的電嗎? 從2016-2020年,我們總用電量不斷成長,2020年的電力消費從2019年的2656億度,到2020年成長到2711億度,大約增加了55億度,比2019年成長2.1%,遠高於近五年平均率1.62%,不免讓人憂心,我們該要如何因應不斷擴張的電力需求呢? 根據2019~2020年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未來電力需求預估每年成長2.5%,四年下來就有10%,...

天生我材必有用 | 謝二羊的減廢人生

2021-11-01

在高雄美濃一處鄉間,有一棟外觀宛如霍爾的移動城堡般七拼八湊、卻別有韻味的小屋,除了主要結構跟屋頂,大約有80%都是由廢材或次級品組成,地面以高壓水泥磚二級品鋪設,外牆則是四處收集來的門窗。 藝術家謝二羊的舊物改革運動 這棟小屋是藝術家謝二羊的工作室,他笑稱,自己這種對舊物或廢材的痴迷,可能是遺傳來的:「我從小牛仔褲就要穿舊的、不穿新的,長大一點之後,腳踏車也都買二手的。」他感嘆,...

不只水雉回家|美濃湖溼地復育二三事

2021-11-01

平靜的水面上,一條小蛇慢慢游過,一群高蹺鴴低空飛行,這裡是美濃湖,面積21公頃,是高雄市第二大人工湖。跟著黃淑玫的腳步走向美濃湖,可以看到土堤上的黃頭鷺正在晾翅,遠方也有高蹺鴴在覓食。「我們最近發現高蹺鴴在挖洞,也有交尾,好像要留美了!留美濃了!」黃淑玫以興奮的口氣說。

東海農地新契機|多元新創替農村注入活力

2021-10-25

新竹竹北農地,長期面臨璞玉計畫的開發,部分居民反對迫遷徵收,不斷抗爭。但是在徵收區內,有一個東海農村聚落,不斷開創新產業,希望以不同方式,尋找土地價值,發展出農地的新契機。

台北赤蛙尋家記|從瀕臨絕種到成功復育

2021-10-25

秋天微涼的夜晚裡,池塘不再像夏天那樣熱鬧,研究人員照慣例穿上青蛙裝,在水池裡來回探照,為的是要找到台北赤蛙的蹤跡。

林農光電的生態衝突|不當選址爭議頻傳如何解?

2021-10-23

2020年7月,農委會規範兩公頃以上農地,開發光電場,都要經過農委會同意,希望改善光電入侵農地的問題。但一些舊案或面積較小的個案,依然持續開發,造成光電的生態衝突。

衣櫃裡的永續選擇題|舊衣回收該去哪?

2021-10-18

如果家裡有穿不到的衣服,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處理方式,就是丟進舊衣回收箱,但你有想過,這些衣服最後去了哪嗎?

與大杓鷸的旅程

2021-10-16

近四十年來,每年來臺灣度冬的候鳥大杓鷸,從早期超過3000隻,到迄今僅剩600多隻。 鳥類學家蔡嘉陽觀察大杓鷸超過三十年,他追尋大杓鷸跨海數千公里的遷徙路線,想要找出牠們為何逐年消失的原因。鳥無國界,人無侷限,這一路與大杓鷸的旅程,只為生態環境能永續發展。

誰喝了魚的水|新武呂溪的日本禿頭鯊、大吻鰕虎不見了!

2021-10-11

台東新武呂溪也就是台東卑南溪的上游,最典型的洄游魚類日本禿頭鯊,現在在這裡卻很難看到牠了,甚至大吻鰕虎和其他迴游性的蝦類,也幾乎都不見了......

爆紅的滋味,海空步道與芳苑濕地

2021-10-11

「連假的時候超恐怖的,我從小到大沒看過這麼多人。」海空步道帶來的人潮,讓彰化縣芳苑鄉居民林先生大開眼界。這條通往紅樹林的步道,將把芳苑帶向怎樣的未來?

天際線保衛戰|城市景觀的界線在哪裡?

2021-10-04

高雄蓮池潭映照著湖畔山景,玄天上帝和龍虎塔,更是風景區地標,市政府計畫在旁邊的綠地進行公辦都更,許多市民擔心,未來如果高樓林立,將是景觀破壞的開始。無獨有偶,台北萬華龍山寺後方,也有建商正著手進行31層的高樓建案。當各種開發進駐風景區或古蹟旁,如何能讓景觀和天際線,不再淪為犧牲品?

牠的痛 你不知道|我們從圈養動物身上得到什麼?

2021-10-04

吃吃喝喝,然後玩玩,看看動物,這是台灣許多休閒農場行之多年的經營模式,也很受民眾歡迎。但這是親近動物、認識動物的好方法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