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823砲戰發生前,共軍在連江縣重兵集結,當時各界推測,共軍要攻打馬祖,氣氛相當緊繃。823砲戰後,金門、馬祖成為防衛台灣的最前線,台灣也進入美蘇冷戰的對抗體制。
國共對峙期間,金馬大量興建軍事設施,部署重重軍力,馬祖北竿海岸線長約54公里,就設有101個軍事據點,平均500公尺就有一處。馬祖南竿海岸線長約36公里,設有95個據點,平均不到400公尺就有一處。為了防止敵軍攻上島嶼,設有玻璃山、鐵絲網等阻絕設施,也會在營區附近種上九重葛、瓊麻等有刺植物,還在海邊放置軌條砦,地雷。
延伸閱讀》探訪金馬車轍道|看見消失與轉型
不再使用的軍事設施 變身咖啡館、民宿、文化市集
當年的軍事設施,現在多數軍方不再使用。有文化工作者將海防據點整修成書店咖啡館,經營十年後面臨是否能再續租的轉折點,有在地年輕人剛剛租下據點,想整理成民宿網紅拍照點,也有台灣年輕人投標廢棄營舍,希望打造戰地文化市集。
馬祖的戰地景觀盤點調查將近700處,以戰鬥及防禦設施300處最多,主要為海防據點,各景觀再依代表性、稀少性等指標,評分進行分級,第一級分數較高以保存為主。目前部分由官方整理後開放觀光,部分由民間經營管理,地方政府則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轉譯,重新詮釋。
馬祖36個大小島嶼,總面積29.6平方公里,不到金門總面積153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駐軍最多時達到五萬人,現在三千多人;北竿以前駐軍大約一萬人,現在約一千人,曾經上百間的軍用品店,只剩一兩間還在營業。
社造工作者期待軍事空間再利用 能和在地有更多連結
軍管時期,馬祖許多山區,居民不得任意進出,解除戒嚴後,在地民眾與山的距離是否重新拉近。走在社區,軍方曾占用民宅的痕跡還隱約可見。而占用民地已經閒置的軍事炮陣地,在民眾提出還地於民,有部分經評估後返還。
2006年,中央展開推動馬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相關計畫,讓縣政府對馬祖的戰地景觀有了更多的思考面向,不過,有社造工作者認為閒置軍事空間的再利用,應該跟在地居民有更多連結。也有返鄉年輕人希望,開放更多閒置空間,讓聚落活化利用。面對戰地文化資產再利用,馬祖持續凝聚共識。
延伸閱讀》微光世界-藍眼淚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