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規模九的東北關東大地震,引發海嘯來襲,巨大的海嘯浪濤,吞噬廣大陸地,讓人看見自然災害的威力。
海嘯形成的原因,來自不同的地球環境變化,當具大隕石墜海,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山脈崩落,都可能引發海嘯。不過最常發生的原因,還是地球板塊運動,造成地震、引發海嘯。不同形式的板塊運動,強烈震波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開始向海岸侵襲,當海嘯波進入陸棚,由於海床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形成波高可達數十米的水牆,沖毀侵襲陸地,造成巨大破壞。
台灣史上,曾經有海嘯侵襲,所以台灣也存在著海嘯侵襲的危機。1845年在雲林金湖,曾經發生海嘯,死傷四千多人,當地居民建立萬善爺廟,祭拜弔念。不過當時是因為颱風的海水倒灌,或是地震引發的海嘯,則是資料不足難以考據。但是,發生在1867年的基隆海嘯,就是由地震所引起,因為有詳細的現象記載,成為最明確的海嘯歷史記錄。
1986年花蓮外海發生地震,引發海嘯,海洋學者許明光蒐集各地潮浪資訊,進行海嘯動態模擬,完成台灣首度數據計算的海嘯研究。2004年南亞大海嘯,引起國內學著對海嘯研究的注意,並且依照台灣海域的海溝、火山的分佈區域,並且計算各地海岸地形,推估基隆、宜蘭、台東成功、以及西南海岸區域,受到海嘯侵襲風險最高。海洋學者張國棟透過數據計算,指出馬尼拉海槽發生規模七的地震,一旦引起海嘯,將對西南沿海縣市形成巨災,並且透過動態模擬,推算海嘯侵襲高雄的災情。
2011年日本東北關東地區大海嘯,再度引發國人關心,但是台灣的海嘯預警機制,目前仍是透過國際聯繫,台灣自身並沒有完整的海嘯觀測預警系統,一旦近岸發生海嘯,可能會應變不及。為了進一步掌握海域變化,現今計畫在台灣推動「媽祖計畫(MACHO)」,在海底電纜上,設立海底地震及海流壓力觀測儀器。
日本海嘯引發的慘重災情,再度引發台灣對海嘯災害的重視,但是完整的觀測預警計畫,和長期性系統整合的海嘯研究,可能是在災難之後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