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移轉』,把居住地點移到地勢高的地方,是日本災後土地利用的最大挑戰,其實在岩手縣山田町,百年前就有遷移高台的決定。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創造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助理教授佐藤宏亮說,山田町的人因為昭和八年的海嘯,決定遷往高地,可是因為住離海近的地方比較方便,後來又有人往下遷徙,這次的大海嘯,他們就受災了。
依山傍海的山田町,是日本養殖高級貝類的重要產區,居民離不開大海,在未來重建的藍圖中,將調整現有的地勢,墊高部分地基,重新配置住宅區、商業區與沿海產業,並且在岸邊設置逃生塔,提供緊急避難,再一次向災難學習,山田町重新打造面對海嘯的防災基礎。
幾乎毀於海嘯的陸前高田市,也記取教訓,努力打造防災之城。
「那裡可以看到一個招牌,從那開始就都是瓦礫…」市議員菅野廣紀指著前方,平靜的說。城市原本的斑斕色彩一夕消失,廣大的平原只剩下幾棟水泥建築,一處一處,瓦礫仍然堆積如山,工作人員忙著分類,當中有些能再度利用,卻必須先把浸泡海水後的鹽分清除,進度緩慢,估計要三年的時間才能全部清完。沿岸原本有七萬棵松樹,只有一棵挺過海嘯衝擊,卻因為地盤下陷,根部泡在海水中,岌岌可危。市議員菅野廣紀說,未來沿岸區域會做成國定紀念公園,進來一點可能會設置大量的太陽能發電板,發展新產業。
現在的陸前高田,關係民生的臨時商店、郵局、銀行等機構,以及市政府的辦公處,以組合屋的臨時形式建立起來了,城市的復興計畫也正式出爐。捲土重來,陸前高田市沿岸劃為公園綠地,再過來是新產業地,新市街與公共設施整個往內陸推,住宅地移往高處,道路墊高,並且增加縱向的逃生道路,鐵路的高度比道路更高,建立多層次的屏障。陸前高田市總務部防災對策室室長大和田正說,「首先要做12.5公尺高的防波堤,然後沿著山架高外環道路,讓外環道路也能成為救災避難道路。」
12.5公尺高的防坡堤將護衛高田地區的沿岸,陸前高田市的其他地區也將以堤防保護,但高度還沒決定。在311的考驗中,沿海城市的堤防成效有限,反倒是宮城縣的松島地區,因為沿岸有許多小島抵銷了海嘯的能量,成為日本東部海岸中,災情最輕微的地方。針對沒有天然屏障的地區,日本政府提出分級的概念在人民需求與災難風險中,求取平衡。台大城鄉所教授陳亮全表示,現在日本的海嘯防治分成兩個層級,規模比較小的海嘯,希望能靠防波堤或是土地墊高的硬體方式來應對,但是千年大海嘯,就希望能以快速疏散避難,來減少人命傷亡。
儘管陸前高田市復興計畫已經定案,但更細部的實質環境規劃,以及整體計劃落實,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市議員菅野廣紀說,目前正在進行高台移轉的土地調查,要能夠蓋房子,最快也要兩三年以後,大家能夠離開組合屋生活,至少也要五年後。災民井上惠子說,「焦慮也沒有用,只能一步一步往前進。」但往前走,前進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陸前高田市有一個半農半漁的小村落,居民對重建的期待正在與官方拔河。長洞聚落被海嘯沖走了28戶房舍,目前就近設置了26戶組合屋,將要重建家園的土地找好了,但是原來的社群關係卻不一定能延續。部分居民無力負擔重建的龐大經費,面臨遷居到離開原本社區的公營重建住宅的命運。
長洞元氣村事務局長村上誠二說,「市當局注重效率,只想蓋大型住宅區以合乎經濟效益,但我們希望公營住宅能夠蓋在我們社區,讓社區能夠延續原來的形態,只是市府覺得這麼小的地方不容易蓋公營住宅,一直不願意核准。」
目前長洞聚落持續努力與官方溝通,希望市府能給予協助,讓鄰里間的情感不會被重建的現實切斷。在仙台市的荒濱,也有人想維繫情感,不同的是,牽掛的對象,是腳下的土地,曾經是房屋的空地上,充滿著思念。海嘯摧毀荒濱,帶走了170條生命,卻也讓倖存的人被迫遷村,其中有一成的居民,不願意離開。
離開或留下,是艱難的決定,仙台市政府卻強制災民遷離,決策過程沒有與災民充分溝通。荒濱居民齊籐優說,「希望能尊重想留下來的人的意見,市府必須建構彈性政策,才是真正的溫柔。」
不想離開的居民在家鄉樹立象徵希望的黃色手巾,上面印著各方聲援的圖文,在刺骨的寒風中飄揚著,這場理性與感性的拔河,還在等待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
當土地面臨高災害風險,執政者與居民,只有充分溝通,才能周全。以大船渡市為例,臨時商店街中,有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設置的工作站,免費提供圖資,讓災民瞭解土地的風險,作為重建時的依據。
大船渡市的復興計畫在去年10月公布,未來商業區將集中在大船渡車站附近,漁業與加工業靠海,中間是商業區,內陸才是住宅區。並且透過縱向的商業軸線,將三大區塊串連。
未來居民必須遷移到高處,政府將買下災區的土地,但新家園的土地要落在哪裡?房舍要以什麼樣的型態搭建?住宅區與商業區分離的交通問題如何解決?
居民會先群聚討論,達成共識之後再與官方溝通。在大船渡市的基石海岸,四個漁村的代表每兩個星期聚會一次,討論重建的細節。與會的除了居民,還有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希望能為災區盡一些心力。
其實在311過後,許多學者專家義務性的認養災區,提供專業知識協助災民,在重建過程形成重要力量。台大城鄉所教授陳亮全表示,專家學者的協助也強調以居民為主體,充分溝通彙整意見後,再由官方來統籌,他們做的是以居民為主體的,由下而上的重建。雖然看起來,很多災區都還是空空蕩蕩,但是重建計畫與都市基盤的整備,其實已經進行了非常多的討論,為長遠的復興大計打下穩固的基礎。
災民的自立、民間力量的支持、官方的籌劃與協助、在重新洗牌的土地上,各種力量持續交會。
東日本大震災,造成十五個縣、441個城市受災,其中六個縣、 62城市受到重大海嘯災害,光是今年的年度重建預算就高達2兆433億日圓,總經費可能高達50兆日圓,防災大國再次付出代價,卻給了全球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重建這條艱難的路,也是互相學習的路,眼前,這條長路,無盡蔓延,盡頭,還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