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廢棄坑道中,蝙蝠排遺閃閃發亮。發現排遺,這趟尋找蝙蝠的踏查,應該不會撲空了。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與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期合作,進行蝙蝠監測,研究員徐昭龍帶著簡便工具採樣。辛苦採到的樣本,立即送到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由專業獸醫師接手。這項監測計畫從2016年開始,目標是狂犬病的麗莎病毒和冠狀病毒。
為什麼生活在野外的蝙蝠,成了傳染疫病的高風險對象?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表示,因為開發,人類居住環境干擾到野生動物原來的棲息地,原來人類不會碰到的病毒,也可能從野生動物跨物種到人類。
當初懷疑蝙蝠攜帶狂犬病毒而開啟的監測,四年多來,結果如何?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說明,目前有520幾個案例,都沒有發現狂犬病的病毒,但是有監測到22個冠狀病毒,從基因分析,跟SARS、MERS和這次的新冠病毒,整個基因序列是不一樣的,雖然名稱一樣,同一個家族,但是不同的病毒,目前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
全台灣目前有37種蝙蝠,有些種類就住在都會邊緣。對任何生命來說,活著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蝙蝠也難免落難,受傷個體如果被民眾發現通報,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就會委請受過訓練的志工保母照顧。志工精心設計「單人套房」,避免雙手與蝙蝠直接接觸,也讓牠們住的舒服。等到蝙蝠康復,就帶回原本拾獲的地點野放。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球進入警戒狀態,都會中有蝙蝠,民眾難免擔心。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志工邱小文表示,當志工這麼久,從來沒有一隻蝙蝠會主動靠近,平常要接觸到都已經不是那麼容易,其實不用那麼擔心牠們在城市周遭,會傳染病毒給我們。
同樣不擔心的,還有位在花蓮縣光復鄉馬佛社區的西富國小師生們,三年前因為蝙蝠農藥中毒的意外,串起與蝙蝠的不解之緣。校園角落,高高掛著同學手作的蝙蝠屋,歡迎蝙蝠入住,除了觀察蝙蝠,還要收集副產物-蝠糞。檢驗發現,這裡的東亞家蝠吃了116種昆蟲,包括登革熱的病媒蚊-白線斑蚊。
另外,蝠糞也可以幫助蔬菜長大。依比例將蝠糞拌進壤土中,另外也設置兩個對照組,讓小朋友動手種菜,親自體驗蝠糞的功效。
為了還給蝙蝠一些生活空間,也讓牠們有機會發揮生態功能,馬佛社區在綠野香坡社區發展協會與林務局協助下,也在田邊的房子掛上了蝙蝠屋。蝙蝠是不是好鄰居,相處久了就會知道。當地居民溫玉妹說,牠把田裡的害蟲吃掉了,通常這個時候會有稻熱病,現在稻田都綠油油的,很漂亮、很健康,「我們都很感謝蝙蝠帶來了這麼好的福氣」。
學校因為蝙蝠農藥中毒而開啟的保育學程,目標之一是希望蝙蝠能遠離農藥危害,這個目標無形中也改變了家長,有位農民無償提供學校旁邊的水田,成為實踐無毒耕種的基地。
狂犬病、新冠肺炎等疫情,增添人們對蝙蝠的恐懼,能理解進而願意保育蝙蝠的人,其實是少數,在這個嚴峻的時刻,面對蝙蝠,需要正確知識,更要堅守原則。「不要干擾、不要去接觸、要保持距離!」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殷切提醒。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表示,維護生物多樣性不只保護動物本身,把大自然留給大自然,未來人類面對氣候變遷和未來挑戰的時候,大自然的基因可能都是未來人類存活的關鍵密碼。
在人畜共通疾病的疑慮之外,如同蜜蜂、鳥類等生命,蝙蝠也是環境健康的指標之一,如果失去牠們,晚上開花的植物就無法授粉、昆蟲無法受到制衡,必須付出的代價將難以想像,那絕對不會是人們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