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猴厝邊-農業篇|獼猴闖果園偷吃讓農民心累

走進屏東縣春日鄉的芒果園,映入眼簾的,是散落一地的果實與紙套。李金德兩年前退伍後,接手家中的芒果園,邊種邊學,怎麼也沒料想到,會遇上「猴害」這個大難題。

更南端的滿州鄉,農民種植作物以黑豆與火龍果為主,因為位在山谷地形,周遭生態豐富,包含梅花鹿、山豬、果子狸等野生動物不時出沒,有時會闖入果園,當中又以獼猴帶來的影響,最讓農民困擾。

台灣獼猴為何來到果園

台灣獼猴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帶,獼猴之所以出沒在各地果園,是為了覓食,正如人類為了生存,也會想填飽肚子。剖析農業區中的人猴衝突,最大的主因,其實源自人類對山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許多低海拔森林逐漸被開墾使用,獼猴棲地消失,加上鄰近山邊的作物種植面積提升,生產的又多是因應市場需求的甜果,自然吸引獼猴光顧。

於是每逢收成季節,農民為了守護作物,只好想出各種防猴策略。從放鞭炮驅趕到利用收音機製造有人在場的假象,甚至還有農民在田間播佛經,試圖感化猴群。極少數農民受不了農業損失,對獼猴祭出激烈的制裁手段,獸鋏、毒殺、致死性高壓電網,讓獼猴動輒斷手斷腳,甚至死亡。

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收容了將近三百隻台灣獼猴,當中包含民眾私養遭查緝而來,更多屬於受傷,不適合繼續生活在野外的。島上兩種靈長類生物,逐漸走向互相傷害、兩敗俱傷的局面。

農民與獼猴的拉鋸戰 

2014年起,林務局委託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進行台灣獼猴危害調查評估,並協助各地農民,找出猴害防治的方法。落實穿越性基礎調查,了解農園周遭猴群數量與分布後,他們進而搜集並分析,農民長年來使用的各種方法。

農民以往習慣在果園外圍使用電網,但自行接通的電路,通常以220伏特的交流電作為電源,造成獼猴觸電即喪命的高風險。研究團隊呼籲農民,要以嚇阻為目標,把非致死當作原則,改用高電壓、低電流的電牧器作為電源,將電圍網轉化為更友善的驅猴法寶。

改良後的電圍網系統不只更具安全性,還能獲得政府單位補助,研究團隊統計後發現,它的成效能讓農損率降低到百分之十,並讓農民在架設後一到兩年間回本。但任何人工措施都非一勞永逸,只有定期維護,才能確保防治功能持續。

為野生動物留一點分寸 找尋共存之道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表示,不贊成用太激烈的方式,讓猴子受傷,不論是用雷震子鞭炮,用聲響把獼猴嚇跑,或是最近推行的漆彈槍,都只是讓獼猴感覺害怕,讓牠們返回森林,降低闖入果園的頻率,畢竟大家還是希望為野生動物留一點分寸,儘量找尋和平共存之道。

人類與獼猴的對立與誤解,是一場複雜的因果關係,然而猴子的命運,卻隨人們的喜好與價值觀大不相同。相對於農業區農民對獼猴恨之入骨,觀光區遊客對獼猴的過度溺愛,又將造成什麼問題?

▼我們的猴厝邊-觀光篇|不餵食野生動物

集數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