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榖災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志昌

五月底、六月初是第一期稻作收割的時節,黃色與綠色交錯的稻海,譜成花東縱谷初夏的景色。然而,這彷彿油畫般的美景,卻是一場寂靜的災難。一粒粒青黃色的稻穗,竟然都是沒有米的空殼。農民忍不住問,這是老天爺開的玩笑嗎?

沒有颱風、沒有旱災跟豪雨,但是災情卻比颱風、豪雨更加慘重。老農民看著全是空包彈的稻穀,算一算,這一期的收成,連三成都沒有。老農民知道,種田這一行就是靠天吃飯,卻沒料到這一次老天爺這樣厲害。

這一期水稻不捻實的現象,在東部地區普遍存在著。原來水稻在幼穗分化期或抽穗期是對低溫最敏感的時期,這時如果遇到18度C以下的低溫,就會發生嚴重不捻實的現象,而今年四、五月,花東地區出現好幾次18度C以下的低溫,才會造成稻作普遍無法充實,這其實也是全球暖化氣候異常所造成的後果。

在所有稻米的品種中,以俗稱香米的台梗四號、台農71號等品種受害最嚴重。相較於過度依賴化肥與農藥的稻田,有機稻作的損失顯得比較輕微。有機稻農指出,有機栽培本來就是跟著時序走,品種對於低溫與病蟲害的耐受性較強,再加上肥料是屬於緩效性的釋放,所以受到的衝擊,不像慣行農法那麼嚴重。

終於還是到了收割的時間點,但割稻機割下的,不再是黃澄澄飽滿的稻穗,而是青色的空殼。農民將青色稻穀送進訂有契作合約的碾米廠,碾米廠老闆看了,臉色也是一陣青。在一番議價之後,碾米廠的老闆同意用六五折的折扣購買這些,農民也只能無奈的答應。

眼見災情持續在花東蔓延,政府決定依照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補助受損率超過20%以上的稻田,每公頃16000元。另外災情嚴重到必須廢耕的稻田,再發放每公頃12000元的「清園補助」。但農民指出,包括田租、秧苗、肥料與農藥、收割等費用,農民每甲地投入的成本超過八萬元,政府的補助僅僅是杯水車薪,很多農民還是慘賠五、六十萬,甚至上百萬。

多年來從沒上街抗爭過的花東農民,終於無法沉默了。六月五日,八百多名花東稻農來到農委會陳情,要求比照休耕政策,將每公頃補助提高到45000元。

在陳情過後,農委會決定 將「清園補助」的標準放寬,只要受損率達80%以上,都可以拿到12000元的清園補助。但是,政策的轉彎到了鄉鎮公所,實際執行層次卻無法落實,很多鄉鎮的農田都已經清查完畢,該收割的也已經收割。12000的清園補助對大部分的農民來說是看的到、吃不到,只能默默吞下幾十萬的虧損,尤其是向別人租地耕種的農民,損失更是慘重。

在花蓮南部的玉里、富里,六成以上的農民,都是承租其他地主的土地耕作。農民指出,由於休耕政策補助地主每甲地四萬五千元,間接導致田租水漲船高,現在許多地區的田租動輒三、四萬以上,造成農民耕作成本居高不下。

天災固然是農民必須承擔的風險,但是休耕政策卻間接的讓農民耕作的成本提高,消弱了農民承擔風險的能力。這一場寂靜的榖災或許終將隨著稻作收割而落幕,農民依舊會認命的繼續插下一期的秧苗,但是不合理的休耕政策,到何時才有被檢討的機會?

集數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