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風華

撰稿 王晴玲
攝影 陳忠峰

經建會日前決議將以三年三十億元來發展離島金門、馬祖、澎湖的觀光。這對於資源相對缺乏的離島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大張旗鼓地發展觀光,可能最先受傷害的會是具有當地特色的老事物。於是我們走訪馬祖、澎湖,希望紀錄下這些地區古厝的樣貌,也藉由澎湖花宅在「城鄉新風貌」建設中,變得面貌走調的失敗經驗,讓更多人省思,建設與保存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

澎湖望安的中社村,舊稱花宅,當地用咾咕石建造而成的百年古厝充滿特殊風情,但和很多老聚落一樣,花宅面臨到古厝頹廢衰敗的困境。2004年中社村被列為「世界100大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消息發布後,中社突然成了鎂光燈焦點,從中央的文建會到地方縣政府都大張旗鼓地表達對中社的重視。但是一年多時間過去,這些關照對中社真的有助益嗎?

出生在花宅的曾文明老師,一直大力疾呼花宅的保存問題,但政府至今沒有提出一套對於花宅的規劃。內政部「城鄉新風貌」計畫在幾年前投注經費,整建花宅的公共設施,過度的人工修復反而成為破壞源頭。村莊巷道上類似解說牌的彩繪地磚,放置在古厝中顯得突兀,當地人更以「下雨天,牛走在上面也會滑倒」來揶揄整修的失當。一盞盞類似都會公園的大理石路燈,一點也不符合花宅原本的樣貌。臺北藝術大學古蹟與建築研究所教授林會承認為,這些不瞭解中社歷史的單位,用自己的思維對中社投入的關注,反而傷害了中社。

中社現在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厝,都沒人居住,任其荒廢破敗;有的則被改建成紅磚水泥的現代房子。一群旅居在外的花宅人,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家鄉變得原味盡失,在年初組成了「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希望用在地人的力量,幫助花宅重生。

而在馬祖,古厝回春的計畫也正在進行。和台灣大部分地區的閩南文化不同,馬祖的建築屬於閩東系統,在馬祖見到的房子,如果是單體一樓的建築,大部分屋頂都是「人字坡」;如果是二樓建築屋頂形式就是「五脊四坡頂」,優點是減少受風、增加室內空間。

因應地理特性,為了防風防雨防盜,建材都以石砌為主。有人形容,馬祖面海的村落,與南歐地中海建築有相似的風格,走在小巷中,充滿反璞歸真的悠閒。許多文人墨客特地到馬祖來,就是為了沐浴在這特殊的氛圍中。

馬祖面積最大的島嶼南竿牛角村裡,隨處可見石砌的閩東特色建築,但是在舊房子破敗下,牛角村裡的民眾開始改建家裡的老建築,過去的石頭房子在方便的考量下,變成了鐵皮屋形成相當不搭調的聚落景觀。於是馬祖訂定了「五年五億元」的聚落保存計畫,希望藉由公權力的介入與社區居民的共識,儘量保留馬祖建築的歷史面貌。經過整修的老房子,外觀維持古貌,室內可以成為咖啡廳或是民宿。馬祖的民眾從當中見到了老屋新生的活力,過去不少離鄉背井的馬祖人,也開始慢慢移居回馬祖。

側記

古厝保存往往是許多研究古蹟學者投入的領域,但是在走訪澎湖與馬祖後,深刻的感覺卻是,能不能引起當地住民的投入,比起外界人士的大聲疾呼要重要多了。很多時候古蹟保存還得要兼顧當地民眾的生計,如果不能讓當地人有參與感與認同,保留下的恐怕只是經過整修後的古厝,留不下真正代表地方特色的精神。

集數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