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彰化縣大肚溪至濁水溪口,長達45公里的海岸地區,是廣闊平坦的潮間帶。1970年代開始,陸續進行人工海埔新生地的開發,作為養殖、農耕以及工業之用,而現在這些海埔新生地卻因為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又再度回歸自然。
由一塊塊廢棄的魚塭、廢耕的農田,交織形成的獨特沼澤地,現在已成了野鳥的新樂園,2001年預計有200個鳥巢築於漢寶濕地。兩年多前,在地的保育人士嘗試在漢寶地區承租小塊的農地,提供野鳥永續棲息,農民們沒有想到原本是廢棄的邊緣土地,卻因為野鳥而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再加上稀有鳥類高翹鴴和彩鷸的出現,保育人士與地方居民決定共同組成漢寶家族,開始一步步朝著漢寶濕地生態園區的理想前進。
民間規劃的漢寶生態園區,橫跨彰化芳苑鄉、福興鄉的沿海地帶,除了1800公頃的塊狀廢棄農地、魚塭以外,還希望再結合3800公頃的廣闊潮間灘地,形成西海岸少數僅存的完整棲地,試圖尋找生態保育與經濟雙贏的生態園區作法,也獲得了當地居民的支持,更有農民提供130公頃土地,作為先期示範區。草根性的自發力量,生態與地方結合的感動,漢寶濕地生態園區以生態旅遊的方式,為海水入侵的廢棄農地,找到一個轉型的契機。
目前台灣沿海地層下陷的面積,已廣達1700平方公里,不斷開發之後,人們並沒有占到多少便宜,而這次漢寶濕地,正企圖在大自然的循環定理中,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