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入家園(下)|引進外來魚種缺乏管制恐釀生態浩劫

採訪 黃康妮
攝影 陳添寶

吳郭魚成功入侵台灣溪流, 改名「台灣鯛」, 已經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 琵琶鼠稱霸高屏溪與冬山河也早己眾所皆知; 食人魚、巴西龜、鱷魚等水族弟兄在水庫河流中出沒, 也偶爾成為茶餘飯後的新聞。人們為了休閒為了娛樂, 開啟了食用魚與經濟魚的市場; 為了嘗鮮為了好奇, 帶動了業者的試探與炒作。這個外來魚種交易買賣的自由市場, 早就超乎想像地龐大, 大到市面上90%的觀賞魚都是禁止輸入的魚種、大到一條魚的身價高達數十萬元、大到業者趨之若騖、大到政府單位束手無策。你說, 溪流裡怎麼可能不會有愈來愈多的外來魚種?

守著釣竿,接著享用鮮魚大餐,食用,是我們對淡水魚的第一個需求。在食用魚的市場裡,有數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也有遠渡重洋,對台灣人來說比較陌生的外來客。業者引進外來魚種,不再是為了充分滿足食用魚市場的需求,部分養殖業者為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也必須隨時開發新的食用魚種。

部分業者希望某些魚種不要公開,以免引起其他養殖業者的跟進,導致市場價格大跌。這也是業者投入養殖漁業三十幾年,不斷改變養殖魚種的最大原因。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許多用心經營的業者必須不斷引進新的魚種,以維持一定的商業利潤。不過,真正需要引進大量外來魚種的不是食用魚市場,而是以休閒娛樂為主的觀賞魚市場。

觀賞魚在早期曾經為台灣帶來大量的外匯存底,台灣也因此有「慈鯛王國」之稱。根據業者估計,台灣的觀賞魚貿易在全世界僅次於德國與日本,排名世界第三。龐大的經濟產值,讓外來魚種問題又再度陷入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的論辯之中。

由於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握自然生態的變化與後果,政府單位只好以最嚴格的標準來管制外來魚種的輸入,一九八九年,農委會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開始管制活體水產的輸入種類,除了列名的三百一十五種魚類以外,其他的魚種都被限制入境。然而,這也正是業者不能夠全力配合的原因,政府單位訂定外來魚種的輸入管制標準之後,以不變應萬變地看待市面上自由流通的外來魚種。身為世界觀賞魚進出口的重要貿易國,我們需要一套更明確的外來魚種輸入標準,以及一個更有效的把關機制。

地點
集數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