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出任務|放老鷹趕麻雀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葉鎮中 劉啟稜 張光宗,剪輯 張光宗

深秋,花東縱谷的二期稻作漸漸成熟,田野變得黃澄澄。當農民還在等待,麻雀已經迫不及待,於是農民架起了鳥網,撒下毒藥…能不能用更溫和的方式來減少農損?返鄉青年盧紀燁,在花蓮壽豐展開了他的實驗…

就讀東華大學博士班的盧紀燁,因為父親車禍受傷,返鄉照顧父親,他們住在花蓮壽豐的月眉村,一個出產稻米與蔬果的農村,面臨著人口老化,年輕人外流的困境。

除了每天早晚接送父親,盧紀燁也接手農務。當了農夫之後他發現,難的不是如何把作物種好,而是怎麼銷售出去,於是他發揮財經專業,從物流與金流著手,為壽豐小農建立起網路銷售平台,希望找出農村的出路,讓年輕人願意回來。

團結小農創造網路銷售奇蹟,盧紀燁還想協助農民面對其他問題。月眉村農民種稻居多,豐收季節也是最頭痛的時候,往往在稻子全熟之前,就被麻雀等野鳥吃掉了不少。於是彩帶、CD片、毒藥、鳥網陸續出現在稻田。

麻雀死亡,猛禽吃了中毒的麻雀也跟著死亡。屏科大的孫元勳教授,長期調查猛禽數量減少與致死原因,發現與田間毒藥有高度關聯。

盧紀燁想嘗試,用猛禽驅鳥代替毒藥與鳥網,但台灣的猛禽都是保育類,除非是野保法實施前登記的個體,一般民眾不能飼養。目前台灣開放六種猛禽合法進口,盧紀燁的鷹,是來自南美的栗翅鷹,對他來說,鷹不是寵物,必須透過訓練建立夥伴關係,是一段漫長的馴養過程。



盧紀燁希望用馴養的鷹取代家鄉消失的猛禽,讓農民不再毒鳥,也借由建立品牌,鼓勵農民轉作,讓稻田真正無毒。盧紀燁也說服了七十多歲的伯父,加入無毒鷹米的行列,而伯父的稻田,就是他的練習場。

練習,是為了不出錯,盧紀燁與他的栗翅鷹,在插秧與收獲時節,為家族守護這一甲田。盧紀燁的父親認為,猛禽趕鳥不能治本,可以治標。好處是麻雀不會死亡,只是嚇跑牠們,方法很好,但是成本太高。除了鷹本身價格貴,還要長時間馴養,每次田間驅鳥還需要人力。

成本雖然高,台灣鷹獵文化暨猛禽保育協會會員,願意免費為農民驅鳥。十一月中旬,他們來到田間練習,但不是每隻猛禽的練習都順利。



鷹獵文化協會讓馴鷹人有機會成為農民的幫手,但這個做法涉及動物福利、有著外來種入侵的風險及操作上的人力限制,目前只有小規模的嘗試機會。屏科大孫元勳教授表示,如果驅鳥有效,農民的接受度高,相信可以減少農民使用毒藥去毒鳥,減少本土猛禽吃到有毒鳥類所造成的傷害。

面對人為毒鳥造成的猛禽消失、系統失衡,馴養猛禽只能暫時替代,找回自然平衡,讓生態系統回復,才是土地的真正永續之路…

集數
785